标签归档:GENIUS法案

【光哥数币】华尔街与加密货币游说大战分析

一、引言:规则制定权的资本博弈

2025年8月7日上午9点,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红木桌上,特朗普拿起金色钢笔签署行政令。这份文件只有8页,却打开了美国8万亿美元退休金市场的闸门——允许401(k)计划纳入加密货币投资选项。消息通过彭博终端传遍全球时,Coinbase交易平台上的比特币价格正在跳涨,从114,900美元冲至124,670美元,单日涨幅达8.8%,成交量突破800亿美元。而在华盛顿另一端的美国银行家协会总部,50位银行高管正紧急召开视频会议,屏幕上闪烁着红色警告:”稳定币付息可能导致6.6万亿美元存款流失”。这场看似普通的政策发布会,揭开了新兴数字资本与传统金融势力对金融规则制定权的终极争夺——就像19世纪铁路大亨与电报公司的博弈一样,谁掌握规则制定权,谁就能定义未来十年的金融格局。

二、游说力量对比:资源与策略

加密行业的”三维进攻”

2025年加密行业游说支出达9400万美元,较2024年增长42%,形成精密的资金分配体系:

  • 政治献金:48%(4512万美元)流向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Fairshake,该组织通过”捍卫美国就业”等附属机构,在弗吉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等3个众议院特别选举中投入超200万美元。数据分析显示,这些支出平均每10万美元可带来1.2个关键立法投票支持,投资回报率远超传统行业。
  • 选民动员:42%(3948万美元)用于”Stand with Crypto”组织的基层动员,在亚利桑那、宾夕法尼亚等5个摇摆州注册10万加密支持者。内华达州参议员Cortez Masto的胜选优势仅5000票,而该州新增加密选民达8700人,直接影响选举结果。
  • 政策研究:10%(940万美元)资助区块链协会发布《数字资产监管框架2.0》,详细定义”数字商品”标准(去中心化程度≥70%、市值≥500亿美元、运营历史≥5年),该框架67%的条款被《CLARITY法案》采纳。

Coinbase的游说策略尤为精准,通过定向广告投放(ROI达1:6.3)和线下宣讲会,将180万会员转化为实际投票者。亚利桑那州参议员Mark Kelly的胜选优势8742票中,加密选民支持率达63%,凸显基层动员的关键作用。Ripple则创新采用”代币捐赠”模式,向特朗普就职委员会捐赠500万美元XRP,捐赠当日XRP价格暴涨15%,创下48亿美元单日成交纪录,这种”政策-市场”联动成为行业新范式。

华尔街的”防御矩阵”

美国银行家协会(ABA)牵头50家银行机构,2025年游说支出4700万美元,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

  • 数据威慑:28%(1316万美元)用于制作《稳定币存款流失风险报告》,通过压力测试模型预测”稳定币付息4.2%可能导致6.6万亿美元存款转移”,引用2023年硅谷银行挤兑案例强化危机叙事,成功争取32名共和党议员支持修订提案。
  • 议员沟通:45%(2115万美元)定向游说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民主党议员,重点目标是Sherrod Brown(俄亥俄州)、Jon Tester(蒙大拿州)等摇摆派,通过”社区银行存亡”议题争取支持。内部备忘录显示,这些投入帮助ABA获得5张关键民主党政党票。
  • 基层施压:27%(1269万美元)通过社区银行协会网络开展基层动员,德克萨斯州独立银行家协会主席克里斯托弗·威利斯顿公开称加密法案是”2008年后15年监管负担外的第一千零一次削减”,这种本土化叙事有效影响农村选区议员立场。

三、立法博弈核心:两大法案攻防战

《GENIUS法案》修订博弈

2025年7月签署的法案要求稳定币1:1储备美元或美债,设立破产”超级优先权”。银行业推动的修订提案包含两项致命条款:

  • 利息支付禁令:”禁止任何实体为稳定币提供直接或间接收益,包括通过第三方理财渠道”,这将使Coinbase等平台USDC的4.2%年化收益被迫取消,影响约120亿美元用户资金的收益。
  • 跨州运营限制:删除Section 16(d)条款,该条款允许州特许稳定币发行人”在满足反洗钱要求的前提下跨州提供服务”。银行家协会认为这将导致”监管套利”,而区块链协会反驳称”跨州运营可降低支付成本18%,提升消费者福利”。

加密阵营的反击论据包括:

  • 金融包容性:美联储研究显示”稳定币利息可使低收入群体收益增加23%”,这些群体传统银行账户平均年化收益仅0.4%。
  • 政府融资支持:稳定币92%储备投向短期美债,2024年为财政部贡献168亿美元利息收入,相当于”变相为政府融资”。
  • 市场现实数据:2023年稳定币规模增长24%,而银行存款增长6.8%,未出现”存款流失”迹象,ABA的6.6万亿美元预测是”极端假设情景”。

2025年7月众议院修订提案投票中,13名共和党议员倒戈(主要来自加密选民占比超20%的选区),导致提案以196:223失败,反映游说力量的动态平衡。

《CLARITY法案》管辖权划分

众议院以294票赞成(216共和党+78民主党)通过的该法案,试图终结SEC与CFTC的监管混战:

  • 分类标准:将比特币、以太坊等定义为”数字商品”归CFTC监管,证券型代币由SEC管辖,明确”成熟区块链”认证流程(去中心化程度评估、市场价值验证、运营历史审查)。
  • 执法分工:SEC保留对所有数字资产的反欺诈执法权,CFTC负责市场操纵查处,建立”监管冲突快速响应机制”,6个月内解决12起管辖权争议。
  • 行业影响:法案若通过,预计2026年加密ETF规模达1.2万亿美元,较当前增长340%,而传统券商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可能下降15%(约78亿美元)。

民主党议员Elizabeth Warren提出附加条款,要求CFTC数字资产团队从37人扩充至100人以上,否则保留SEC管辖权,这种”监管能力”争议可能导致参议院表决推迟至2026年初。

四、监管协同与市场影响

2025年成为美国加密监管的”转折点”,SEC与CFTC从对立走向协同:

  • SEC规则松绑:主席Atkins上任后废除SAB 121规则,允许银行合规托管加密资产。摩根大通随即推出”数字资产托管服务”,首日吸引120亿美元资金,其中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配置25亿美元,占比20.8%。创新安全港机制允许初创项目在标准化披露后发行代币,2025年二季度美国加密初创融资环比增长89%。
  • CFTC市场开放:启动”加密冲刺计划”,允许注册交易所交易现货合约,比特币期货与现货价差从3%收窄至0.8%,套利空间压缩提升市场效率。Gemini等交易所获得牌照后,机构交易量占比从18%提升至42%,日均成交达1200亿美元。该机构特别将零售杠杆上限设为5倍(高于股票的2倍),引发”监管套利”争议。
  • 跨机构协作:联合审查比特币ETF产品,要求持仓数据每小时更新、做市商资本充足率≥2亿美元。2025年5月获批的贝莱德IBIT ETF首月吸引788亿美元,投资者结构显示养老金占比42%、捐赠基金28%、家族办公室19%,传统机构成为主力。

401(k)资金入市模型

养老金顾问Mercer的调查显示,78%计划管理人考虑2026年纳入加密选项,细分意向如下:

  • 资产选择:41%倾向”仅比特币”,29%考虑”比特币+以太坊”,18%愿意纳入”广泛加密指数”,12%持观望态度。
  • 配置比例:53%计划初期配置≤1%(800亿美元),25%考虑3%(2400亿美元),仅12%评估5%以上(4000亿美元)。
  • 阻力因素:63%担忧”价格波动性”(比特币2024年波动率68%,股票21%),27%担心”监管不确定性”,10%引用”客户接受度低”。

情景分析表明:1%配置可能使比特币价格上涨5%,3%配置+12%,5%配置+20%。但实际配置可能受限于”审慎人规则”,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已明确表示”2026年前不会超过1%配置”。

五、合规成本与国际竞争

加密企业合规负担

Coinbase 2025年合规支出达4.2亿美元,占营收18%,具体构成:

  • 州级牌照:37%(1.55亿美元)用于获取49个州货币服务商牌照,平均每个牌照成本316万美元,是传统金融机构的3.2倍。
  • 反洗钱系统:29%(1.22亿美元)部署链上追踪工具和KYC系统,单笔交易监控成本0.04美元,高于传统支付的0.012美元。
  • 监管报告:24%(1.01亿美元)用于满足SEC、CFTC、FinCEN等多机构报告要求,报告模板达147种,耗费大量人力。
  • 法务人员:仅10%(0.42亿美元)为法务团队成本,反映”监管碎片化”导致的高合规成本。

相比之下,摩根大通2024年合规支出230亿美元,占营收6.2%,规模效应显著:

  • 反洗钱/KYC:62%(142.6亿美元)覆盖全球客户筛查,单位成本仅0.008美元/笔。
  • 资本管理:28%(64.4亿美元)用于满足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风险加权资产计算系统投入占比高。
  • 法务成本:10%(23亿美元),人均法务成本是加密企业的1.8倍,但营收占比更低。

国际监管竞争格局

美国监管框架正面临欧盟MiCA法规的挑战:

  • 发行主体资质:欧盟允许非银行机构发行稳定币(如PayPal的EUR stablecoin已获批准),美国仅限银行子公司与联邦许可机构,限制市场竞争。
  • 投资者保护:欧盟要求20万欧元以下全额赔付,美国依赖”超级优先权”制度,缺乏统一标准,消费者信心不足。
  • 监管套利效应:香港加密交易所利用监管差异吸引12%的美国机构客户(主要是对冲基金),管理资产约420亿美元,凸显监管竞争的紧迫性。

特朗普政府正通过”加密战略储备”计划强化竞争力,试图将比特币打造为”数字黄金”,与美元形成双储备体系。这一战略已引发连锁反应:中国加速数字人民币试点(2025年交易规模突破3.5万亿元),欧盟探索ETH合规化路径,全球数字货币阵营初现雏形。

六、未来趋势与政策展望

短期立法焦点:参议院9月审议《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可能达成”折中方案”——允许稳定币付息但设置5%上限(当前美国国债收益率4.2%),州特许机构跨州运营需通过联邦流动性测试(每月提交压力测试报告)。这种方案下,分析师预测:

  • 稳定币市场:2026年规模达2.3万亿美元,较当前增长115%,附息稳定币占比60%,主要吸引货币市场基金用户(当前规模5.4万亿美元)。
  • 行业格局:Coinbase等头部平台可能占据70%市场份额,银行系稳定币(如摩根大通JPM Coin)凭借低合规成本抢占机构客户。

长期融合路径:RWA代币化成为双方利益交汇点。BlackRock美债代币产品BUIDL首周募资24亿美元,最小交易单位100美元,每日流动性支持1亿美元,吸引83家机构投资者。高盛为富裕客户提供”加密+传统资产”混合账户(最低门槛500万美元),首月开户数超300个,管理资产15亿美元。

美联储理事沃勒预测:”未来五年,传统金融与加密行业的边界将模糊,我们可能看到’数字资产银行’等新型机构出现,就像当年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融合一样。”这场规则制定权的博弈,最终将在妥协中形成新的金融秩序,而普通投资者的退休账户,正成为这场变革的前沿阵地。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稳定币的”下半场”是否到来?稳定币多极化趋势分析

稳定币市场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自2014年USDT诞生以来,美元稳定币以绝对优势主导市场,目前占据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的99.75%。然而,随着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各国监管框架完善以及技术创新,稳定币正从”美元化”逐步走向”多极化”。欧元稳定币、人民币稳定币和黄金稳定币等新兴力量正在崛起,挑战美元稳定币的垄断地位。本文将深入分析稳定币多极化的驱动因素、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稳定币多极化的驱动因素

1. 地缘政治因素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推动稳定币多极化的核心因素之一。美国通过《GENIUS法案》试图巩固美元在稳定币领域的霸权地位,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必须持有美元资产作为储备。然而,这一做法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担忧,促使他们加速推进本国货币稳定币的发展。欧盟推出MiCA框架,对非欧元稳定币实施严格限制,设定单日交易上限2亿欧元,以保护欧元主权。中国则通过香港《稳定币条例》,探索人民币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 监管框架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框架为稳定币多极化提供了制度基础。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100%储备美元资产,强化了美元稳定币的地位。欧盟MiCA框架将稳定币分为电子货币代币(EMT)和资产参考代币(ART),对非欧元稳定币实施严格限制。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则采取开放态度,允许多币种锚定,为人民币稳定币试点提供了空间。这种监管差异为不同币种稳定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 市场需求多元化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用户对稳定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除了交易媒介功能外,稳定币还被用于跨境支付、资产保值、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场景。在高通胀国家,美元稳定币成为避险工具,如阿根廷人广泛使用USDT抵御通胀。然而,在欧元区和中国等经济体,本地货币稳定币的需求正在上升,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此外,黄金稳定币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数字化形式,也吸引了一部分投资者的兴趣。

4. 技术创新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稳定币多极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跨链技术、智能合约、隐私保护等创新使得不同币种稳定币能够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存。例如,Circle的USDC已支持以太坊、Solana、Stellar和Avalanche等多条区块链,为多币种稳定币的互操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稳定币的协同发展,也为稳定币多极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稳定币多极化的现状

1. 美元稳定币仍占主导地位

尽管面临挑战,美元稳定币目前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5年5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约为2389亿美元,其中USDT和USDC分别占据64.31%和25.40%的市场份额。美国《GENIUS法案》的通过预计将进一步推动美元稳定币的增长,渣打银行预测到2028年美元稳定币市值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美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DeFi等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

2. 欧元稳定币崭露头角

欧元稳定币正在逐步发展壮大。Circle发行的EURC是目前最大的欧元稳定币,市值约为2.25亿美元。Visa已将EURC整合到其支付网络中,支持欧元区企业国际支付,预计将使支付成本降低40%。欧盟MiCA框架的实施为欧元稳定币提供了明确的监管指引,吸引了更多机构参与。然而,欧元稳定币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如市场份额较小、用户认知度低等问题。

3. 人民币稳定币试点推进

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正在加速。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为人民币稳定币试点提供了法律框架,京东等企业已进入沙盒测试阶段。在跨境支付领域,人民币稳定币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金额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7%,达到1020亿元。此外,中国还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项目,探索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跨境结算,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4. 黄金稳定币作为新兴力量

黄金稳定币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稳定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PAXG和XAUt是目前市场上主要的黄金稳定币,市值分别约为7.84亿美元和8.33亿美元。黄金稳定币结合了黄金的避险属性和加密货币的灵活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资产配置选择。然而,黄金稳定币仍面临监管不确定性、市场深度不足等问题,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三、稳定币多极化的现状分析

1. 市场份额分布

目前,稳定币市场仍由美元稳定币主导。USDT和USDC合计占据约89.72%的市场份额。欧元稳定币如EURC市值约2.25亿美元,占比不足0.1%。人民币稳定币尚处于试点阶段,市场份额较小。黄金稳定币市值约16亿美元,占比0.67%。尽管非美元稳定币市场份额较小,但增长势头明显,尤其是欧元稳定币和黄金稳定币的增速较快。

2. 应用场景拓展

不同币种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各有侧重。美元稳定币主要用于加密货币交易、跨境支付和DeFi等场景。欧元稳定币则在欧元区跨境贸易中开始应用,如Visa整合EURC用于企业支付。人民币稳定币的试点场景包括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黄金稳定币主要作为避险资产和投资工具,吸引了一部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3. 技术创新进展

技术创新为稳定币多极化提供了支撑。跨链技术使得不同币种稳定币能够在不同区块链网络间流转,如USDC已支持多条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则为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了可能,如自动结算、条件支付等。隐私保护技术如零知识证明的应用,提升了稳定币的隐私性,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四、稳定币多极化的未来趋势

1. 美元稳定币仍将主导

尽管面临挑战,美元稳定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主导地位。USDT和USDC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完善的生态系统,网络效应明显。美国《GENIUS法案》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美元稳定币市场,吸引更多机构参与。渣打银行预测,到2028年美元稳定币市值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成为美债的重要持有者。

2. 区域化稳定币崛起

随着监管框架的完善,区域化稳定币将逐步崛起。欧元稳定币在欧盟内部的应用将不断扩大,尤其是在跨境贸易和支付领域。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推广,成为区域贸易结算的重要工具。其他区域货币如东盟国家的稳定币也可能逐步发展,形成多极化的区域格局。

3. 多币种稳定币共存

未来稳定币市场可能呈现多币种共存的局面。不同币种稳定币将在各自优势领域发挥作用,如美元稳定币在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欧元稳定币在欧洲经济区的应用,人民币稳定币在亚洲区域贸易中的作用等。同时,跨币种兑换和结算机制将逐步完善,促进不同币种稳定币的协同发展。

4. 监管协调与国际合作

稳定币多极化离不开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目前,各国监管框架差异较大,可能导致监管套利和市场分割。未来,国际社会可能会建立稳定币监管协调机制,如制定共同的监管标准、信息共享机制等。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组织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全球稳定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稳定币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进程将是渐进的。美元稳定币在短期内仍将主导市场,但欧元稳定币、人民币稳定币和黄金稳定币等新兴力量正在崛起。地缘政治、监管框架、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是推动稳定币多极化的核心因素。未来,稳定币市场可能呈现”美元为主,多币共存”的格局,不同币种稳定币在各自优势领域发挥作用。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将是稳定币多极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稳定币的多极化不仅将改变加密货币市场的格局,也可能对全球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