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角色与核心立场
1. BIS 的组织定位
国际清算银行(BIS)成立于 1930 年,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由 63 家中央银行共同拥有,代表全球 95% 的 GDP,被誉为 “央行中的央行”。其核心使命是促进各国央行合作、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并作为央行的银行提供金融服务。BIS 通过发布研究报告、制定监管标准(如巴塞尔协议)和组织央行行长会议,深刻影响全球货币政策与金融治理。
2. BIS 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演变
- 2025 年最新立场在《稳定币的三重困境》报告中,BIS 将稳定币比作 “19 世纪自由银行时代的私人银行券”,认为其缺乏央行货币的 “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和货币主权流失。BIS 经济顾问 Hyun Song Shin 明确指出,稳定币 “作为健全货币不合格”,呼吁各国央行加速推进数字货币(CBDCs)以应对私人加密货币的挑战。
- 核心担忧
- 金融稳定风险稳定币储备资产的透明度不足(如 USDT 储备审计争议)和挤兑风险(参考 2022 年 UST 崩盘事件);
- 货币主权侵蚀美元稳定币占据 99% 市场份额(2025 年流通量 2600 亿美元),可能强化美元霸权并削弱新兴市场货币主权;
- 监管套利稳定币发行商(如 Tether)在欧盟监管趋严后退出市场,凸显跨境监管协调难题。
二、数字货币与加密货币的本质区别
对比维度 | 数字货币(CBDCs) | 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稳定币) |
发行主体 | 中央银行(国家信用背书) | 私人机构或算法(商业信用或代码规则) |
价值基础 | 法定货币 1:1 锚定,央行货币政策保障 | 比特币:供需关系与市场情绪;稳定币:储备资产 |
核心技术 | 中心化账本或联盟链(可控匿名) | 去中心化区块链(完全匿名或 pseudonymous) |
货币职能 | 完全履行计价、交易、储备职能 | 比特币:主要作为投机资产;稳定币:加密交易媒介 |
监管状态 | 全面纳入央行监管框架 | 部分国家禁止,多数处于监管灰色地带 |
典型案例 | 中国数字人民币(e-CNY)、瑞典 e-Krona | 比特币(BTC)、USDT、以太坊(ETH) |
本质差异解析:
- 信用层级CBDCs 依托国家主权信用,具有法偿性;加密货币依赖市场共识,无强制接受义务。
- 货币政策传导CBDCs 支持央行精准调控货币供应;加密货币(如比特币)总量固定,无法应对经济周期波动。
- 金融包容性CBDCs 可服务无银行账户群体(如中国数字人民币试点覆盖 2600 万商户);加密货币需互联网和数字技能,可能加剧数字鸿沟。
三、BIS 维护数字货币(CBDCs)的核心逻辑
- 金融稳定优先BIS 认为 CBDCs 可避免加密货币的 “三重门” 困境:
- 单一性确保货币价值全国统一(如数字人民币与纸币 1:1 兑换);
- 弹性通过央行货币政策动态调节信用创造(传统银行体系可派生货币);
- 完整性满足反洗钱(AML)和客户身份识别(KYC)要求,防范非法交易。
- 捍卫货币主权
- 在美元稳定币主导的背景下,BIS 担忧 “私人货币替代” 风险。以尼日利亚为例,2025 年稳定币交易量占其跨境支付的 35%,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CBDCs 被视为 “数字时代的货币主权工具”,可确保央行在支付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 技术可控性
- BIS 倡导 “统一账本” 架构,整合央行储备、商业银行存款和国债代币化,实现实时结算和可编程货币政策。这种中心化技术路径与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理念形成根本冲突。
四、反驳 BIS 观点:加密货币的不可替代性
- 技术创新价值
-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实现了无需信任中介的价值转移,跨境支付成本降低 90%(如 Ripple 的 XRP 平均交易费用 0.0007 美元),交易速度从传统银行的 3-5 天缩短至秒级。BIS 强调的 “弹性”(信用创造)恰是次贷危机的根源,而加密货币的 “无弹性”(如比特币 2100 万枚固定供应)反而是抗通胀的优势。
- 金融普惠实践
- 在法币通胀高企的国家(如阿根廷年通胀 140%),USDT 成为 28% 民众的储蓄工具,而 CBDCs 在这些地区的渗透率不足 5%。加密货币为资本管制国家提供了 “金融逃生阀”,如 2024 年土耳其通过加密货币实现的资本外流达 GDP 的 2.3%。
- 私人部门创新活力
- 稳定币的市场竞争推动了支付效率提升:USDC 储备资产透明度(每月审计)和 Circle 的银行级合规体系,已部分回应 BIS 的监管担忧。反观 CBDCs,中国数字人民币试点中,用户活跃度不足 15%,反映出私人部门创新的不可替代性。
- 去中心化治理优势
-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透明决策,如 Uniswap 社区投票决定协议升级,避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政治化风险。BIS 强调的 “货币统一性” 可能扼杀金融创新多样性。
五、结论:两种货币形态的互补与博弈
BIS 对加密货币的强硬态度,本质是传统金融体系对技术颠覆的防御反应。数字货币(CBDCs)与加密货币并非对立关系:
- 短期CBDCs 在零售支付和货币政策传导上不可替代;
- 长期加密货币的技术创新(如 Layer2 扩容、零知识证明)可能被 CBDCs 吸收,形成 “中心化基础设施 + 去中心化应用” 的混合体系。
对于政策制定者,更应关注如何平衡稳定与创新 —— 而非简单排斥某一技术路径。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言:“CBDCs 与加密货币的竞争,最终将惠及全球金融体系的效率提升。”
Coing.news 光哥数币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