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7日,币安创始人赵长鹏(CZ)在香港大学”加密金融论坛2025″发表主题演讲,与港大副校长林晨教授围绕Web3全球格局、核心赛道机遇及香港定位展开深度对话。作为加密行业标志性人物,赵长鹏结合币安实践经验,从稳定币竞争、RWA落地、交易所发展等维度,为香港发展数字金融提供战略建议,引发业界对监管与创新平衡的广泛讨论。
一、稳定币:货币国际化的新战场
1. 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渗透逻辑
赵长鹏直指USDT/USDC的本质是”美元扩展器”:
- 市场现状:1000亿美元规模的美元稳定币中,90%用户位于美国以外,通过区块链实现传统银行体系无法覆盖的”无账户美元”渗透
- 商业模式:以币安合作的BUSD为例,2019-2023年零复杂运营实现230亿美元市值,仅靠品牌授权和免费提现政策即占据市场份额
- 监管博弈:美国《GENIUS Act》通过立法限制CBDC(央行数字货币),同时为稳定币提供监管框架,全球20+国家跟进法定货币上链试验
2. 香港的稳定币机遇
针对香港如何突破USDT/USDC垄断,赵长鹏提出:
- 核心矛盾:稳定币的跨境自由流通属性与外汇管制存在根本张力,需设计”定向流通场景”等灵活机制
- 破局路径:依托离岸人民币优势,探索”数字人民币稳定币”,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Web3通道
- 政策借鉴:参考美国”监管适配市场”思路,避免过度监管导致创新流失(如全球CBDC试点零采用率困境)
二、RWA:实物资产代币化的现实瓶颈
1. 上链资产的生死线
赵长鹏直言”万物皆可代币化”是伪命题:
- 非金融资产陷阱:以香港地产为例,低波动性导致交易需求弱,1亿资金可能因订单簿深度不足无法快速变现,陷入”流动性低→交易更少”恶性循环
- 金融资产优势:股票、债券等已高度数字化资产天然适配区块链,美国试点显示其代币化关键障碍在于监管定性(证券/商品属性未明确)
- 流动性标准:成功的RWA需满足”日换手率>0.5%”,当前非金融资产代币化项目平均年换手率仅0.3%
2. 香港的RWA战略
建议香港聚焦金融资产代币化:
- 港交所机遇:若港交所不推动资产上链,可能重蹈”错过互联网浪潮”覆辙,需抢占股票代币化先发优势
- 监管突破:需明确代币化资产的法律地位,简化牌照申请流程,吸引全球资产通过香港上链
- 生态协同:联合券商、资管机构开发”代币化+衍生品”复合产品,提升市场深度
三、交易所竞争:流动性为王的生存法则
1. 传统监管思路的误区
批判”本地化隔离”监管模式:
- 成本陷阱:单独搭建符合本地监管的交易系统需10亿美元级投入,数百名安全专家维护
- 流动性死穴:香港800万人口无法支撑有效交易,小额订单即可能导致价格滑点超过5%
- 成功案例:全球交易所通过共享流动性池(如币安模式)实现0.01%滑点,80%订单在1秒内成交
2. 香港的破局方向
提出”开放适配”监管框架:
- 政策迭代:放宽加密资产上市限制,当前香港交易所仅支持25种加密货币,远低于全球主流平台的600+
- 生态协同:吸引Coinbase、Kraken等全球交易所设立区域总部,允许接入全球流动性
- 竞争壁垒:打造”监管沙盒+税务优惠”组合拳,弥补交易深度不足劣势
四、香港的Web3定位建议
1. 战略优先级排序
赵长鹏建议香港聚焦三大方向:
- 数字资产交易:先做深加密货币交易,再逐步扩展至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
- 跨境支付试点:利用大湾区优势,测试数字人民币稳定币跨境流通
- 监管科技输出:将合规框架打包为”香港标准”,向东南亚推广
2. 风险警示
提醒避免三大陷阱:
- 生态孤岛化:参考新加坡全面区块链转型导致资源分散,需集中资源突破关键点
- 零售市场过度监管:对散户参与设置合理门槛而非全面限制,培育本土用户基础
- 政策摇摆风险:保持监管连贯性,避免”一刀切”政策打击行业信心
数据来源
- 香港大学”加密金融论坛2025″现场实录(2025-08-27)
- 币安《稳定币生态报告2025》
- 香港证监会《虚拟资产监管框架咨询文件》
- CoinGecko RWA市场数据(2025年H1)
- 美国财政部《稳定币监管白皮书》
Coing.news 光哥数币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