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微博到小红书:交易所悄悄换了战场
2025年,加密交易所突然集体”搬家”了。
之前天天在微博、推特砸广告的OKX、币安们,突然把营销预算砍了大半。有意思的是,他们没去抖音快手,反而扎进了小红书——那个满是美妆穿搭、探店攻略的APP。
为啥选这儿?看看数据就明白了:小红书上25-35岁的用户占了七成,一二线城市年轻人多,本科以上学历超过六成。这些人手里有点闲钱,又对新鲜事物好奇,可不就是交易所眼里的”香饽饽”?
更妙的是小红书的流量逻辑。不像微博抖音非要靠大V带节奏,这里的普通用户发笔记也能被推荐。说白了,就算你只有千把粉丝,只要内容对味,照样能火。这种”不看博主大小,只看内容好坏”的流量分配方式,正好帮交易所避开了大博主的高报价。
营销套路深:从种草到拉群的全套玩法
把金融产品”伪装”成生活方式
打开小红书搜”理财”,你可能刷到这样的笔记:”95后女生裸辞后,靠这个实现月入1万+”点进去一看,字里行间都在说”数字游民”的自由生活,配图是咖啡、笔记本电脑和海边日落。翻到最后才发现,原来在说加密货币。
这就是交易所的小心机——把冷冰冰的金融产品,包装成年轻人向往的生活方式。OKX的员工账号”小A的Web3日记”就很懂这套:她不聊K线图,只分享”如何边旅行边赚钱”,评论区一堆人问”怎么入门”。
博主矩阵:从明星到素人的”包围战”
交易所找博主合作,可不是随便找的。他们玩起了”分层战术”:
头部博主负责”破圈”。比如OKX找过拥有10万+粉丝的时尚博主拍街采视频,问路人”你知道加密货币吗”,轻松把话题带出圈。有意思的是,这些视频很少提交易,更多是在聊”未来支付方式”,听起来特前卫。
腰部KOC(粉丝1-5万)则负责”种草”。这些博主通常是垂直领域的专家,比如”区块链学姐”会写”小白如何安全存储数字资产”,字里行间都在暗示”用XX交易所最靠谱”。
最绝的是员工账号。币安有个叫”小明在币安”的账号,天天发”交易所打工日常”,比如”今天老板请喝奶茶””测试新功能太好玩了”,评论区有人问”还招人吗”,他就顺势引导”想了解我们的话,可以先注册体验下”。
地下转化:从笔记到微信群的”隐秘通道”
直接说”来我这儿交易”肯定会被封号,所以交易所发明了一套”曲线救国”的方法:
第一步,发”理财日记”类的软笔记,比如”我的3月理财收益:加密货币占了40%”。
第二步,等有人在评论区问”怎么买”,就回复”私信聊”。
第三步,私信里引导加微信,说”拉你进交流群,有入门教程”。
第四步,进群后就好办了,群里天天发”XX交易所新用户送20美元”,还有”导师”手把手教注册。
最后,只要你注册交易了,拉你进群的人就能拿返佣。有工作室靠这个月入10万+,比上班挣得多。
合规风险:游走在”红线”边缘的游戏
监管的”紧箍咒”和平台的”过滤网”
在中国,加密货币交易早就被明令禁止了。央行2021年就说了,任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都是非法金融活动。境外交易所想通过互联网给中国人提供服务,照样不行。
小红书对这块管得也严。你要是直接发”快来XX交易所交易比特币”,账号可能秒封。就算你说得隐晦,比如只提”数字资产”,也可能被限流。有个博主发”我的数字藏品收藏”,就因为带了交易所标签,笔记直接”消失”了。
交易所的”生存智慧”
为了躲监管,交易所们各显神通:
玩”文字游戏”是基本功。他们不说”交易”,说”资产配置”;不说”投资”,说”长期持有”。有篇笔记标题叫”女生也要懂的资产多元化”,点进去全是在讲如何用稳定币”保值”。
“矩阵防御”也很关键。大交易所通常有十几个账号,官方号发正经内容,员工号发生活日常,万一某个号被封,其他号照样运营。
最绝的是”热点蹭流”。马斯克发推说”狗狗币很酷”,国内交易所的小红书账号就会发”狗狗币是什么?一文读懂”,既蹭了热度,又显得像科普,平台一般不会删。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2024年就有个交易所因为员工账号太火,被监管盯上,最后整个矩阵账号全被封了,损失惨重。
OKX的”小红书突围战”:从被骂到圈粉的逆袭
OKX是最早在小红书发力的交易所之一,他们的打法堪称教科书级别的:
2023年刚入驻时,OKX走了不少弯路。官方号天天发”新币上线””交易手续费打折”,评论区全是”这不是骗子吗””国家不让搞这个”。
后来他们换了个思路,开始”接地气”:
首先,大幅削减明星代言预算,把钱花在小红书。他们找了个北电校花拍街采视频,问路人”你觉得未来钱会变成什么样”,有人说”可能都是数字吧”,校花就笑着说”我们正在做这样的探索”。这条视频获得8.7万点赞,评论区画风变了:”小姐姐好漂亮””这个话题好有意思”。
其次,员工账号”遍地开花”。有个叫”九妹聊Web3″的账号,专门分享女生如何理财,她会说”我刚开始也怕风险,所以只投了几百块试试”,瞬间拉近了距离。有次她发了条”加班到半夜,看到账户收益笑出声”,配图是电脑屏幕上的收益图,评论区全是”求带”。
最聪明的是他们的”知识问答”活动。OKX发起”加密知识闯关”,答对一题就能抽奖,题目都很简单,比如”区块链是什么?A.一种水果 B.一种技术”。吸引了上万人参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OKX。
不过,OKX也栽过跟头。2024年他们搞了个”模拟交易大赛”, winner能拿1万美元奖金,结果被人举报”变相鼓励交易”,笔记全被删了,还差点被封号。后来他们学乖了,所有活动都强调”知识科普”,绝口不提”交易””赚钱”。
结语:流量游戏的终局是合规吗?
加密交易所在小红书的营销,本质上是场”戴着镣铐跳舞”的游戏。他们用各种聪明的方法绕过监管和平台规则,把加密货币包装成”未来生活方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但这游戏能玩多久?
一方面,监管越来越严。2025年3月,有传闻说小红书要专项整治加密货币内容,不少账号吓得删光了笔记。另一方面,用户也在变聪明,有人在评论区直接戳穿:”说了半天不就是想让我们去交易吗?”
或许,交易所真正的出路不是继续”钻空子”,而是想办法把”加密货币”从灰色地带拉出来,变成合规的金融产品。不过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谁也说不准。
至少现在,当你在小红书刷到”数字游民理财秘籍”时,不妨多留个心眼——那些看起来美好的”被动收入”,背后可能藏着你不知道的风险。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