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数据资产管理规范

【光哥数币】财政部答复数字资产交易建议:政策解读与多方反应

北京,8月31日 — 财政部近日在官网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204号建议的答复》,就全国人大代表夏华提出的”支持数字资产交易”建议给出明确回应。这份7月9日签发的文件,将焦点放在了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试点和数据资产管理规范两大领域,对市场关注的加密货币交易未作提及,体现出监管层”审慎试点、分类推进”的思路。

文化数字资产:从试点探索到标准落地

“以前我们的非遗纹样授权全靠线下签合同,现在通过长三角试点平台,3天就能完成确权交易,效率提高太多了。”从事苗族银饰纹样IP运营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财政部答复显示,2024年11月启动的长三角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试点已运行近一年,累计完成120余笔交易,涉及非遗纹样、数字艺术品等品类,交易额突破3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试点中形成的交易规则正通过两项国家标准固化:《文化数字资产价值评估指南》和《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实施指南》目前已进入技术审查阶段,有望今年底正式发布。”标准将解决三个核心问题:怎么评估IP价值?交易流程怎么走?数据怎么上链存证?”该负责人解释,试点数据显示标准化交易可使文化数字资产流动性提升40%,评估效率提高60%。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数字资产并非加密货币。”我们严格限定在文化领域,且必须锚定实体IP,比如一幅数字画作背后要有对应的实体非遗作品。”参与试点设计的上海文交所总经理彭涛强调,这与纯粹的虚拟货币有本质区别。

数据资产入表:给870亿”数字金矿”发”身份证”

“数据能当钱花了!”浙江一家智能制造企业财务总监李会计最近刚完成公司客户行为数据的入账工作。财政部今年初实施的《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让企业数据资源正式成为可入表的”资产”。答复披露,目前已有水利部、中科院等7个中央部门,中国移动、中国电子等6家央企,以及北京、河北等16个地方财政部门开展数据资产全流程管理试点,累计入表数据资产规模达870亿元。

“以前数据是看不见的资源,现在通过会计处理变成了’明明白白的资产’。”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张国春介绍,协会已培育53家具备数据资产评估资质的机构,开发出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三套评估模型。以某电商平台用户画像数据为例,用收益法评估价值1.2亿元,企业以此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3000万元。

但在实操中仍有难点。”数据权属怎么分?收益怎么算?这些问题还在探索。”参与试点的某央企数据负责人坦言,目前试点企业普遍采用”数据持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模式,”我们把客户数据使用权授权给子公司,每年收取授权费,这部分收入已经占净利润的8%”。

政策冷热不均:加密货币仍被排除在外

夏华代表在今年两会建议中曾提出”支持数字资产交易场所建设”,但财政部答复对此未作回应,仅强调”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这种审慎态度与香港形成鲜明对比——香港证监会本月刚修订规则,允许持牌交易所接入全球加密货币流动性。

“内地和香港的监管逻辑不一样。”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杨东教授分析,”财政部选择从文化和数据资产切入,这些领域有明确的实体经济属性,风险可控。而加密货币交易涉及跨境资本流动等复杂问题,短期内难有突破。”

一线从业者已感受到这种政策温差。某支付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香港申请稳定币发行牌照,”内地客户对数字资产需求很旺盛,但只能先在香港试点,再看政策风向”。

市场反应:文化IP与数据服务商率先受益

政策东风下,市场已闻风而动。上海数据交易所8月新增”文化数字资产交易专区”,首月上线20个IP项目,包括非遗纹样、数字艺术品等,交易额达4200万元。腾讯云、蚂蚁数科等科技公司迅速推出”IP上链服务包”,集成确权、评估、交易接口,帮助中小文化企业接入试点。

“我们的苗族银饰纹样数据库以前没人问津,现在通过交易平台接到3笔授权,收入280万元。”王女士的经历印证了政策红利。但她也有新的期待:”希望标准快点出台,现在不同试点的评估方法不一样,跨区域交易还是不方便。”

财政部在答复中承诺,下一步将制定《数据资产交易管理办法》,推动试点经验全国推广。对市场关注的数字资产税收、跨境流动等问题,文件则用”稳步探索”一笔带过,留下了政策想象空间。

(本文信息综合自财政部官网文件、公开报道,观点不代表本网站Coing.news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