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获批背景与监管框架
2025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公布,截至7月中旬已有22家银行获准销售数字资产相关产品,标志着香港传统金融机构全面切入数字资产领域。这一进展是香港推进”全球数字资产中心”战略的关键落地,呼应《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提出的”LEAP框架”,通过法律与监管优化(Legal and regulatory streamlining)构建合规生态。
监管依据主要包括:
- 牌照升级制度:银行通过升级原有证券交易牌照(1号牌)获得虚拟资产交易权限,需满足反洗钱(AML)、客户身份验证(KYC)等合规要求。
- 资本监管标准:同步实施巴塞尔加密资产监管标准,将数字资产分为第1组(合规通证化资产、稳定币)和第2组(高风险加密货币),后者风险权重高达1250%。
- 投资者保护:仅向”合资格投资者”(如投资组合超800万港元的个人)开放,禁止向零售用户销售高风险产品。
二、产品类型与业务范围
获批银行可提供的数字资产相关产品主要包括三大类:
- 基础加密货币交易
- 支持比特币(BTC)、以太币(ETH)等主流加密货币,通过综合账户实现与股票、基金等传统资产的统一管理。例如众安银行作为亚洲首家零售加密货币交易银行,提供BTC/ETH交易及90天0佣金优惠。
- 代币化金融产品
- 涵盖代币化存款(如汇丰银行推出的港元/美元代币化存款,实现7×24小时企业间转账)、代币化基金(如贝莱德参与发行的含10%数字资产的投资组合)及代币化债券(香港政府试点发行的通证化国债)。
- 数字资产托管服务
- 5家银行获授权提供加密货币托管,采用冷钱包+多重签名技术,例如渣打银行与安拟集团合作开发的机构级托管系统。
三、市场影响与典型案例
- 行业格局重塑
- 中资银行与国际机构分庭抗礼:招银国际成为首家获批的中资银行系券商,支持BTC/ETH/USDT交易;汇丰、渣打等国际银行则侧重企业级代币化解决方案(如汇丰与蚂蚁国际合作的区块链结算系统)。-市场流动性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银行数字资产交易总额达261亿港元,同比激增233%,超过2024年全年规模。
- 典型机构案例
- 众安银行(ZA Bank):零售业务标杆,支持小额加密货币交易(门槛600港元),2025年上半年非息收入同比增长272%,客户存款突破211亿港元。
- 招银国际:机构服务代表,仅向合资格投资者开放,提供”传统资产+加密货币”跨市场配置策略,获批后带动母公司招商银行港股股价上涨12%。
- 汇丰银行:技术创新先锋,推出基于区块链的代币化存款服务,实现跨境支付成本降低40%、结算时间从T+2缩短至实时。
四、挑战与未来趋势
- 现存挑战
- 合规成本高企:银行需投入巨资升级风控系统,如链上交易监控、智能合约审计等,中小银行难以承担。
- 跨境监管协调:需平衡香港与内地(如资本项下外汇管制)、欧盟(MiCA法案)的监管差异,避免合规冲突。
- 发展方向
- 产品多元化:2026年计划推出稳定币跨境支付(锚定港元/人民币双币种稳定币)、NFT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
- 技术融合:探索央行数字货币(数码港元)与商业银行数字资产的互联互通,测试离线支付、可编程支付等场景。
五、对全球金融中心的启示
香港模式展现了”监管先行、机构主导”的数字资产发展路径,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的合规化入场,既降低了创新风险,又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可信通道。这一经验为新加坡、伦敦等竞争对手提供了参考,预示着全球数字金融竞争将从”野蛮生长”转向”规则主导”的新阶段。
Coing.news 光哥数币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