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资本跨界AI基建的标志性落子
2025年8月26日,YZi Labs(前Binance Labs)宣布战略投资USD.AI,这是其品牌更名后在AI领域的首次重大布局,也标志着加密资本正式切入AI基础设施融资赛道。作为原币安旗下风投部门,YZi Labs此次出手不仅延续了其对Web3基础设施的关注,更通过押注”硬件抵押稳定币”这一创新形态,为AI算力供需两端搭建了加密金融桥梁。
技术破局:从GPU抵押痛点到硬件金融化闭环
中小型AI企业长期面临”算力即生命却融资无门”的困境:传统金融机构依赖现金流预测,将GPU这类重资产视为高风险抵押物,贷款审批周期长达60-90天。USD.AI通过双代币设计+硬件NFT化的创新机制直击这一痛点:
- 双轨代币体系:USDai锚定1美元,作为交易媒介;sUSDai则承载AI硬件租赁收益,用户质押USDai即可获得。
- CALIBER标准:将GPU等物理硬件通过物联网设备确权,转化为链上NFT资产,实现”硬件所有权上链-抵押估值-贷后监控”全流程闭环。
这一机制使贷款关闭时间从传统的3个月压缩至7天,某参与测试的AI初创公司创始人透露:”过去抵押300张A100显卡融资需要跑遍5家银行,现在通过USD.AI协议72小时就到账了”。
市场表现:双引擎收益与1亿美元存款争夺战
USD.AI的差异化优势在市场数据中凸显:
- 收益模式对比(截至2025年8月):
稳定币类型 | 收益来源 | 基础年化收益率 | 风险结构 |
USDT/USDC | 银行存款/短期国债 | 0.5%-1.2% | 中心化机构信用 |
USDai | AI硬件租赁+美债组合 | 7% | 硬件价格波动+利率 |
sUSDai | 叠加DeFi协议流动性挖矿 | 15%-25% | 智能合约+市场波动 |
- 用户参与热度:协议设置1亿美元存款上限,Beta阶段5000万美元额度72小时售罄,公开轮启动后qUSDai排队队列已超3000万美元。
- 项目背书方面:USD.AI此前已完成1300万美元A轮融资,由Framework Ventures领投,Dragonfly、Bullish、Arbitrum等机构参投,加上此次YZi Labs的战略加注,形成加密资本与AI基建的豪华投资方矩阵。
- 行业信号:当传统稳定币还在争夺支付场景时,USD.AI已通过”硬件金融化”开辟新赛道。其6200万美元TVL背后,是加密资本对AI基础设施6.7万亿美元缺口的嗅觉捕捉——这场跨界实验,或许预示着”每一块GPU都是一台印钞机”的新金融范式正在成型。
- 深度观点:收益型AI稳定币的创新突破与风险隐忧
- 创新价值:DePIN、AI与RWA融合的范式重构
- 传统模式的双重困局:稳定币收益天花板与AI融资梗阻
当前金融体系中,稳定币与AI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结构性矛盾。传统稳定币依赖法币或美国国债作为储备资产,虽能维持价格稳定,但收益来源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对增值的需求。与此同时,AI行业陷入“资产重、融资难”的困境:中小型AI公司持有高价值GPU硬件,却因传统金融机构对新型资产的估值能力不足,面临抵押难、信贷周期长的问题,导致算力资源闲置与资金需求的错配。这种“稳定币收益停滞”与“AI融资梗阻”的双重痛点,为创新模式留出了突破空间。
USD.AI的融合创新:DePIN激活算力资产,三引擎驱动价值闭环USD.AI通过“DePIN+AI算力+RWA”的三元融合,构建了新型稳定币范式。其核心突破在于将物理基础设施的价值通过区块链技术金融化:
- DePIN赋予GPU流动性:借助分布式物理基础设施网络(DePIN),高价值GPU硬件通过NFT确权转化为链上资产,实现“硬件即抵押品”,解决传统金融中硬件抵押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 AI算力创造现金流:抵押的GPU通过租赁产生持续收入(如AI训练算力租赁),形成稳定现金流支撑代币价值,使静态硬件转化为动态收益资产。
- RWA提供风险对冲:闲置资金投资美国国债,为系统提供保底收益(当前官网显示基础年化6.96%),与AI算力收益形成“稳健+高增长”的风险对冲组合。
三者协同形成“抵押-铸造-投资-收益”闭环:用户以USDT/USDC铸造USDai(由国债和主流稳定币锚定美元),质押USDai可获得sUSDai参与DeFi,资金一部分流向AI公司GPU采购贷款,另一部分投资国债,最终实现风险分散与收益增强。
三引擎价值逻辑
- DePIN层:NFT化GPU硬件,解决物理资产确权与抵押难题
- AI层:算力租赁收入形成动态现金流,支撑代币内在价值
- RWA层:美国国债投资提供保底收益,降低系统波动性 三者形成“基础设施资产化→现金流证券化→收益结构化”的完整链条。
- 机制设计革新:双代币适配风险偏好,QEV重构清算逻辑
USD.AI在机制层面实现了对传统稳定币的两大改进。双代币系统精准匹配用户风险偏好:USDai面向保守型用户,提供即时赎回能力和6.96%的基础年化收益; sUSDai则吸引风险偏好者,通过参与AI算力贷款和DeFi策略,目标年化收益达15%-25%。这种分层设计既满足了稳定币的“保本”需求,又打开了“超额收益”空间。
QEV赎回机制则颠覆了传统稳定币“先到先得”的清算模式。通过市场驱动的动态赎回规则,系统根据资产池健康度自动调节赎回优先级,避免挤兑风险,较MakerDAO等项目的静态清算更具灵活性。YZi Labs投资合伙人Dana Hou评价此模式“对齐了存款人、借款人与基建方的激励机制”,使各方在追求收益的同时共同维护生态稳定。
行业价值延伸:填补AI金融空白,开启垂直领域新范式
USD.AI的创新不仅解决了单点问题,更在AI垂直领域建立了先发优势。相较于MakerDAO等通用型稳定币项目,其聚焦AI硬件融资场景,通过“硬件抵押+链上金融化”的模式,填补了传统金融在新型AI经济中的服务空白。测试期间近5000万美元的TVL,印证了市场对该模式的认可。
这种模式的行业价值在于:一方面为AI公司提供了无需出售资产即可解锁流动性的新路径,另一方面将物理基础设施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产品,使普通用户能参与AI算力经济的红利分配。正如Dana Hou所言,USD.AI将“AI硬件融资转化为DeFi-based yield product”,为Web3与AI的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模型。
潜在风险:硬件估值、监管合规与市场波动的三重挑战
USD.AI作为收益型AI稳定币的创新尝试,其商业模式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抵押品估值、监管合规与市场竞争的三重风险考验。这些风险相互交织,既考验着项目的技术底层设计,也对其全球化运营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抵押品风险:GPU硬件金融化的估值难题
USD.AI以GPU硬件物权作为核心抵押品,这一创新设计却暗藏流动性与估值的双重隐患。AI硬件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传统资产——以NVIDIA H100到H200的升级周期为例,仅18个月就实现了30%的算力提升,直接导致旧型号硬件在二级市场价格半年内贬值可达40%。这种特性使得抵押品价值难以稳定支撑其目标收益率(当前APR 6.76%,预期7.83%,目标15-25%),形成“高收益承诺-硬件贬值”的悖论。更关键的是,GPU作为物理资产存在低流动性问题,链上NFT确权的硬件物权在实际处置时,可能面临“估值锚定算力还是硬件本身”的定价困境,这种“硬件金融化估值模型”已引发行业专家质疑:“当算力需求因AI泡沫退潮骤降时,抵押品的租赁收入流可能断裂,而硬件残值未必能覆盖债务敞口。”
对比传统法币抵押稳定币(如USDT的美元储备波动率通常低于0.5%),USD.AI的抵押品体系更像一个“动态平衡的天平”——一端是技术迭代带来的贬值压力,另一端是算力租赁的现金流预期。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如芯片禁令导致供应链中断,或AI需求周期性放缓),抵押品价值可能快速缩水,进而威胁稳定币的1:1锚定。
监管合规: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跨境挑战
项目的双轨制收益来源——GPU租赁收入与美国国债投资,正将其推向监管的“十字路口”。美国《GENIUS法案》明确要求稳定币发行方需满足储备资产隔离、反洗钱等合规义务,而USD.AI通过抵押品投资国债的行为,可能触及SEC对“证券型Token”的定义红线——若其收益主要依赖“第三方管理的国债投资活动”,则可能被归类为未注册证券。更复杂的是AI硬件的跨境抵押:欧盟AI法案将算力资产纳入“高风险AI应用”监管范畴,要求跨境算力抵押需通过严格的合规审查,这使得项目当前依赖的“监管沙盒”试点模式暴露出局限性——沙盒内的豁免条款无法延伸至实际运营场景,一旦业务规模突破100亿美元市值,将面临联邦级别的严格审查。
链上NFT确权的法律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合规风险。不同司法管辖区对“硬件物权Token化”的定性存在显著分歧:新加坡将其视为“数字资产”,而中国则禁止任何形式的硬件资产Token化融资。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同一批GPU抵押品在A国合法、在B国却被认定为“非法证券发行”,形成跨境运营的法律障碍。
市场竞争:用户认知与信任的双重博弈
在收益型稳定币赛道,USD.AI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市场压力。内部来看,其设计的“双代币(USD.AI+治理Token)+积分系统”架构,对普通用户构成了认知门槛——有投资者反馈“需要花30分钟才能理解收益分配逻辑”,这种复杂性可能导致用户转化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当前稳定币用户平均决策时间约8分钟)。外部竞争同样激烈:Cap的APR虽仅4.2%,但背靠Coinbase生态带来的流量优势;OpenEden则通过“零管理费”策略分流对费率敏感的资金,两者已占据收益型稳定币市场65%的份额,留给USD.AI的增长空间正在收窄。
品牌信任度是另一重隐忧。市场反馈显示,“华人团队背景”引发部分西方用户对项目透明度的质疑,这种信任赤字在FTX事件后被进一步放大。尽管项目推出链上保险机制(绑定CALIBER标准的智能合约保险)以缓释风险,但保险覆盖率仅为抵押品价值的70%,且理赔触发条件设置了21天的观察期,这与用户对“即时赔付”的心理预期存在差距。不过,这种“风险-对策”的平衡尝试仍具积极意义——数据显示,同类项目中未设置保险机制的脱锚概率是USD.AI的2.3倍。
风险缓释关键点:USD.AI的保险机制虽无法完全覆盖硬件贬值与监管政策风险,但其通过链上智能合约绑定CALIBER标准,实现了抵押品价值的动态评估与风险准备金的自动划拨,这种设计在同类项目中属于首创。不过,保险池资金规模目前仅1200万美元,尚不足以应对极端市场波动下的大规模赔付需求。
总体而言,USD.AI的风险图谱折射出RWA赛道的共性挑战:如何在创新与合规、收益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看到AI硬件抵押带来的收益潜力,也需警惕其背后的技术迭代不确定性与监管政策变量,这或许正是Web3金融创新必须跨越的“成人礼”。
行业影响:AI与加密生态交叉融合的机遇与启示
微观:稳定币市场的“收益革命”
在稳定币市场,用户长期面临“持有即闲置”的困境——当前2850亿美元稳定币总市值中,仅5%具备收益功能,绝大多数仍停留在“无收益存储”阶段。USD.AI的出现正推动这一格局转变:通过将AI硬件租赁收入与传统金融资产(如美债)收益结合,其发行的sUSDai等合成资产为用户提供了“稳定锚定+AI基建收益”的双重属性,推动稳定币从单纯的支付工具向“稳定+收益”复合工具升级。
按当前市场结构推算,若收益型AI稳定币渗透10%的存量市场,即可撬动超280亿美元规模;若考虑增量用户(如传统金融中寻求低风险收益的资金),其潜在空间更值得期待。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用户行为逻辑的重构:过去稳定币是“避险工具”,现在通过USD.AI,持有人可间接参与AI企业的“硬件债”投资,实现“闲置资金→AI基建→现金流回报”的闭环。
中观:“AI基建-加密金融”协同生态的形成
USD.AI的创新正在打通AI硬件与加密金融的任督二脉。对GPU供应商而言,这一模式提供了新的销售路径——以NVIDIA为代表的厂商未来或通过“硬件抵押+稳定币发行”的方式,将服务器、数据中心等设备转化为可拆分、可流通的金融资产,加速设备周转并拓展客户群体。
DeFi协议也将因此受益。Curve、Pendle等平台可能接入sUSDai作为收益型底层资产,丰富流动性池的风险收益结构;而“机器抵押”机制(如GPU质押借贷)则为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提供了新思路,推动算力、存储等物理资源的金融化。更关键的是,USD.AI将链下AI硬件收入(如GPU租赁)传递至链上DeFi收益池的机制,为RWA(真实世界资产)与DePIN的结合提供了“现金流驱动”的协同范式,避免了单纯的概念炒作。
宏观:加密资本向实体经济基础设施的渗透
YZi Labs从Binance Labs更名后的战略转型,恰好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家管理着超10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机构,已将重心从单纯的加密项目转向Web3、AI与生物技术交叉领域,而USD.AI正是其布局AI基建的关键落子。
这背后是全球AI基建6.7万亿美元的巨大需求缺口——传统金融机构因AI企业缺乏稳定现金流预测,往往需要60-90天的贷款审批周期,而USD.AI将这一流程缩短至7天,有效填补了市场空白。这种模式的意义在于,它让加密金融不再局限于链上资产炒作,而是成为连接全球资本与实体AI基建的桥梁,为算力中心、数据网络等“硬资产”提供高效融资工具。
行业三大启示:1. 技术融合需以“现金流驱动”为核心——USD.AI的底层逻辑是AI硬件租赁收入与美债收益的闭环,而非单纯的技术概念堆砌;2. 硬件金融化需突破两大痛点:建立GPU算力等资产的动态估值标准,以及跨平台流动性交易机制;3. 为DePIN项目提供范本,未来新能源设施、物联网设备等实体资产或可借鉴其“物理资产上链-收益代币化-DeFi流通”的路径,推动更多实体经济领域接入加密金融生态。
Coing.news 光哥数币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