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富途证券

【光哥数币】富途加密化转型元年:从零到一的突破与启示

引言:传统券商的”加密闪电战”

2025年8月,富途的二季度财报一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加密资产规模飙到40亿港元,三个月涨了43%,单日最高交易额更是突破4000万美元!你敢信吗?这家靠港美股起家的券商,才一年时间就杀进香港加密交易市场前三。

富途老板李华在内部信里说得明白:”我们不是在原有业务上叠加密功能,而是要重构数字时代的投资基础设施。”说白了,就是要把炒股的那套成熟体系,彻底改造成能玩加密货币的新基建。

一、牌照攻坚战:合规框架的”双轨制”突破

牌照布局的”两步走”战略

富途搞加密是从2023年11月开始的,那会儿旗下PantherTrade刚向香港证监会递了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申请。这场牌照攻坚战打了整整14个月,最后搞出个”双牌照”的王炸组合:

  1. 1号牌照升级(2024年8月):成了首批能给散户提供加密交易服务的主流券商
  2.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2025年1月):通过子公司猎豹交易拿到,这下既能管钱又能撮合交易,连中间商业务都能做了

富途金融科技部老大曾煜超说得实在:”这俩牌照不是简单叠加,1号牌照让加密能进老用户账户,VATP牌照让我们能自己搭加密生态。”这种操作让富途既能吃老本(用现有客户),又能开新局(做加密原生业务)。

合规运营的”三道防线”

为了让香港证监会放心,富途整了套”铁三角”风控:

  • 投资者考试:必须答对30道加密题,风险评估得是C4积极型以上,想蒙混过关门儿都没有
  • 持仓限额:散户买加密不能超过总资产的20%,大佬级专业投资者随便玩
  • 资金隔离:客户的加密资产单独放,跟公司自己的钱彻底分开,就算富途出事了用户资产也安全

这套规矩在2025年3月还真救了场——有个合作中间商资金链断了,富途靠隔离账户机制保住了用户资产,直接成了香港监管的正面教材。

二、产品破局:从”能用”到”好用到爆”

交易体验的”降维打击”

富途太懂老股民炒币的痛点了,直接上了三个狠招:

  • 法币直买:港币美元直接买币,不用先换USDT,汇率损失少了1.2%
  • 零佣金:交易手续费全免,只收0.03%的流动性服务费,比行业平均低了近70%
  • 7×24小时不打烊:加密交易系统单独搞,跟炒股系统物理隔离,就算炒股那边卡了,炒币照样顺畅

效果立竿见影!富途加密用户交易频率是炒股用户的2.3倍,65%的交易都发生在港股收盘后,完美实现”白天炒股、晚上炒币”的双buff。

产品矩阵的”三级火箭”

富途上加密产品跟打游戏升级似的,一步一个脚印:

第一级(2024.8-2024.12):先把基础打牢

  • 上线BTC/ETH现货交易,支持市价/限价单
  • 100多个技术指标,K线能看到1分钟级走势

第二级(2025.1-2025.5):功能直接拉满

  • 新增SOL、AVAX等6个币种,覆盖市值前20的主流币
  • 搞了个”加密闹钟”,价格到点就提醒,87万人订阅

第三级(2025.6-现在):生态彻底打开

  • 开通充提币,ERC-20和TRC-20网络都支持
  • 跟华夏基金合作搞出代币化货币基金(代码80001),7日年化4.2%

最绝的是”跨资产调拨”功能——股票账户和加密账户的钱能实时互转,90秒到账!要知道以前行业平均得4小时,这波操作直接把资本效率拉满。

三、技术重构:从”证券系统”到”加密原生”

交易引擎的”秘密武器”

为了撑住加密交易,富途把技术架构全改了:

  • 独立引擎:C++写的订单簿系统,延迟低到30毫秒,每秒能处理5000笔交易
  • 冷热钱包组合拳:90%资产放离线存钱罐(冷钱包),10%放热钱包周转,多重签名+时间锁保护
  • 链下撮合+链上结算:小额交易链下秒成交,大额交易上链确认,又快又安全

2025年5月比特币网络堵成狗,单笔转账费飙到80美元时,富途靠批量交易把用户实际成本压到0.5美元,这波技术实力直接圈粉无数。

安全防护的”铜墙铁壁”

加密世界黑客多如牛毛,富途直接上了”四层防弹衣”:

  1. 登录防护:动态验证码+指纹/人脸登录,陌生IP直接二次验证
  2. 传输加密:TLS 1.3协议+AES-256加密,数据传输比银行还安全
  3. 存储安全:私钥拆成5份存在不同地方,要3个地方的人一起签名才能动钱
  4. AI监控:7×24小时盯着异常交易,凌晨大额转账这种可疑操作直接拦截

这套系统2025年二季度拦下3次黑客攻击,包括一次零日漏洞入侵尝试。富途在安全上花的钱占了加密业务收入的18%,真是下了血本。

四、用户增长:从”老用户转化”到”新人爆增”

获客三板斧

富途拉人玩加密有三招,招招致命:

  • 老用户唤醒:给288万有资产的老用户发开通通知,15%的人直接激活,相当于白捡67万用户
  • 行情页引流:在港股行情页嵌”加密相关性分析”,告诉用户”买这只股票其实跟买比特币差不多”
  • 新手福利:实名+小额交易就送50港元体验金,白给的钱谁不要啊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二季度加密用户43万,62%是新开户,平均年龄32岁,比老用户年轻6岁,直接把用户结构给优化了。

用户行为大揭秘

富途用户玩加密的姿势太有意思了:

  • 时间管理大师:68%交易发生在16:00-23:00,完美避开炒股时间
  • 配置鬼才:平均拿3.2个币,比特币占41%,以太坊占28%,小币种不敢超过15%
  • 跨界玩家:37%的人既炒币又买区块链概念股,Coinbase、MicroStrategy这些标的特别火

最牛的是”资金内循环”——炒币赚了钱转去炒股,炒股分红又拿来买币,平台资金留存率直接提升22%,这才是真正的生态闭环啊!

五、生态野心:不止于交易的”超级平台”

RWA战略的”破冰之旅”

富途搞加密可不止想做个交易所。2025年7月,它联合华夏基金搞出个大新闻——代币化货币基金,这步棋直接杀进了RWA(真实世界资产)领域:

  • 产品设计:100%锚定港元货币基金,7日年化4.2%,随时申赎
  • 技术实现:用Hyperledger Fabric发ERC-20代币,1个代币=1港元基金份额
  • 用户疯抢:上线两周就募了12亿港元,85%的钱来自加密账户,看来大家都想把加密收益稳稳锁住

富途财富管理负责人放话了:”这只是开始,房地产、债券的代币化产品在路上了,我们要做传统金融和Web3的连接器。”

全球化扩张的”三驾马车”

富途正把香港经验复制到全世界:

  • 新加坡:拿了MAS的数字支付代币牌照,新元直接买币
  • 美国:搞定40个州的MTL牌照,上了32个币种,专盯华人社区
  • 澳大利亚:跟本地券商Stake合作,测试加密资产跨境托管

2025年二季度海外加密用户已经17万,贡献35%的交易流水,新加坡用户增长最快,每10个新开户就有3个玩加密,这扩张速度太猛了!

六、挑战与启示:传统机构转型的”避坑指南”

转型路上的”三座大山”

富途搞加密也不是一帆风顺,踩了不少坑:

  • 监管卡脖子:美国业务因为NYDFS牌照没下来,错过了ETH期货上线的大好时机
  • 系统压力山大:2025年5月比特币涨到12万美元时,交易系统卡了8分钟,被用户吐槽惨了
  • 人才太难招:加密团队扩到180人,但区块链工程师还是不够用,薪资比传统业务高30%

吃一堑长一智,富途搞出个”加密成熟度模型”,从战略、技术、运营三个维度打分,成了传统机构转型的参考书。

给传统券商的”转型五步法”

想转型加密的传统机构,照着富途这五步法走准没错:

  1. 牌照先行:合规不是紧箍咒是护城河,早点把核心牌照拿到手
  2. 用户为本:降低门槛比啥都重要(小额交易、法币直买这些必须有)
  3. 技术自研:钱包、交易引擎这些关键系统必须自己搞,不然被人卡脖子
  4. 生态开放:跟中间商、托管方、RWA发行方搞好关系,单打独斗走不远
  5. 快速迭代:保持敏捷,每季度至少一次大更新,别等用户都跑光了才想起改

李华在香港虚拟资产峰会上说得好:”传统机构搞加密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关键是在合规、体验、技术之间找平衡。”

结语:重新定义”新金融基础设施”

富途这一年的加密转型证明,传统券商搞加密不是简单加个功能,而是要把金融服务的底层逻辑给重构了。它把炒股的合规经验、技术积累和加密的创新特性一结合,直接造出了数字时代的”新金融基础设施”。

数据不会说谎:富途加密用户的AUM是纯炒股用户的1.8倍,交易频率是3.2倍,综合平台的优势太明显了。当传统金融和加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像富途这样”脚踏两条船”的玩家反而可能笑到最后——既有老金融的信任背书,又有Web3的创新能力。

富途的故事还没完,2025年三季度准备上加密期权和NFT交易,生态越来越完整。对传统机构来说,富途的启示很简单:加密转型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关键是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同时守住金融的初心——帮用户赚钱,保住用户资产安全。从这个角度看,富途的加密元年不仅是一家公司的转型记,更是整个行业迈向数字未来的缩影。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传统券商进场:加密行业的洗牌与博弈

一、降维打击:传统券商的”合规闪电战”

2025年5月,富途证券的一则公告划破加密行业的平静:其2500万用户可将比特币直接转入证券账户,与港美股资产自由切换。这个打通7433亿港元客户资产与加密市场的举动,揭示了传统券商进场的核心优势——合规账户体系的跨市场延伸。数据显示,富途上线加密交易功能后,首月新增用户中35%来自传统高净值群体,他们平均持仓0.3 BTC,是原生平台用户的7倍。

这种”降维打击”在三个维度同时展开:

  • 资金入口控制:Robinhood凭借零佣金模式,2024年加密交易量飙升259%至1430亿美元,相当于Coinbase零售交易量的67%。其秘诀在于将加密交易嵌入股票账户,用户无需额外KYC即可一键买入BTC,这种”无感转化”使传统投资者的加密入门门槛从3小时缩短至3分钟。
  • 机构服务包围:摩根士丹利为私人银行客户推出”数字资产全权委托账户”,最低起投额100万美元,包含比特币ETF、ETH质押和SOL生态基金的打包配置。这种”保姆式服务”精准击中机构痛点——高盛调查显示,83%的家族办公室因缺乏专业人才而推迟加密配置。
  • 政策套利窗口:国泰君安国际利用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多币种储备”条款,允许客户用离岸人民币直接购买加密资产,吸引东南亚资金通过其平台进行”曲线合规”配置,首季度跨境资金流入达42亿港元。

二、绝地反击:加密平台的并购求生

面对传统券商的攻势,加密原生平台掀起”并购狂潮”:Coinbase以29亿美元收购Deribit,创行业纪录;Kraken斥资15亿美元买下期货经纪商NinjaTrader;Bybit通过股权置换获得美股交易牌照。这种以资本换时间的策略,本质是对合规滞后的无奈补位——Coinbase的衍生品业务在收购后机构客户占比从12%跃升至28%,但整合成本使其Q1净利润同比下降94%。

并购背后是残酷的生存逻辑:

  • 牌照突围:Deribit的荷兰实体持有MiCA牌照,使Coinbase得以规避美国SEC的管辖权,将期权业务拓展至欧盟。这种”监管飞地”策略,反映出加密平台在本土合规无望下的曲线救国。
  • 客户交叉销售:NinjaTrader带来的12万期货交易者中,已有17%尝试了Kraken的加密合约,贡献1.2亿美元增量收入。但传统交易者的留存率仅31%,显示两类用户群体的行为差异难以弥合。
  • 技术互补:Bybit上线的美股交易功能,实际是通过收购团队获得的FIX协议接入能力,其延迟比传统券商高400ms,却仍吸引23万加密用户尝试股票交易,凸显场景融合的市场需求。

三、监管割据:分裂的全球战场

2025年7月,特朗普签署的《GENIUS法案》与香港《稳定币条例》形成监管割据:

  • 美国的”美债锚定”模式:要求稳定币100%对应短期国债,摩根大通借机联合Zelle发行银行间稳定币,目标是取代USDT在跨境支付中的地位。这种”监管背书+银行信用”的组合,对无牌照稳定币构成致命打击——法案通过后USDT市值单日蒸发120亿美元。
  • 香港的”离岸试验田”:允许稳定币采用多币种储备,中资券商如国泰君安国际借此率先实现”持牌炒币”。其独特的”双向兑换”机制:客户存入港元购买加密资产,平仓后自动兑换为人民币,规避外汇管制的同时享受加密波动收益,吸引37家东南亚家族办公室入驻。
  • 欧盟的”沙盒隔离”策略:MiCA法案将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严格隔离,要求券商单独设立加密子公司。这种”楚河汉界”式监管,导致欧洲传统券商进场速度落后美国同行11个月,但也避免了FTX式风险传导。

监管差异催生诡异的资本流动:美国机构资金通过加拿大ETF曲线配置加密资产,2025年Q1净流入达29亿美元;亚洲资金则借道香港进入离岸加密市场,国泰君安国际单月交易峰值突破87亿港元。这种”监管套利”反而加速了全球加密市场的碎片化。

四、洗牌真相:流动性幻象与估值博弈

传统券商进场的喧嚣背后,是冰冷的现实:2025年Q1加密市场总市值不升反降22.9%至2.7万亿美元,机构资金实际净流入仅143亿美元,远低于预期的千亿美元级规模。这种热政策、冷市场现象,揭示洗牌的本质不是资金的狂欢,而是估值体系的碰撞:

传统金融的估值逻辑遭遇加密资产时陷入混乱:

  • 风险定价冲突:高盛将比特币风险权重定为1250%,意味着每配置1美元BTC需对应12.5美元资本金,这种”垃圾债级”的风险评级,使机构配置比例难以突破1%。
  • 估值模型失效:摩根士丹利的DCF模型无法计算以太坊的网络价值,最终采用”用户数×单用户价值”的互联网估值法,给出的目标价较当前市价低43%,凸显传统机构对加密资产的认知隔阂。
  • 流动性错配:富途证券的币股互通账户中,89%的加密资产处于”买入持有”状态,日均换手率仅0.3%,远低于原生平台的2.7%。这种”沉睡流动性”无法形成有效价格发现,导致加密资产在传统金融体系内沦为”橱窗展品”。

加密原生平台的反击也暴露深层矛盾:Coinbase收购Deribit后,机构期权交易量虽增长300%,但做市商仍以Jump、Jane Street等传统量化巨头为主,加密本土做市商因资本金不足被边缘化。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并购,折射出加密行业在高端金融服务领域的空心化。

五、终局推演:RWA主导的竞合时代

当传统券商与加密平台在衍生品、交易通道激烈厮杀时,RWA(现实世界资产)领域正悄然形成新的权力格局:

  • 传统券商的”资产证券化2.0″:BlackRock将5.22亿美元国债基金token化,通过以太坊智能合约实现实时结算,交易效率较传统系统提升80%。这种”链上国债”吸引19家保险公司配置,成为传统资产上链的标杆案例。
  • 加密平台的”DeFi改造”:MakerDAO将USDS抵押品扩展至token化房地产,通过Chainlink预言机实时获取租金数据。其创新的”超额租金分成”机制:借款人除偿还本息外,需将30%租金收益分配给DAI持有者,使稳定币收益率从2%提升至5.7%,吸引传统固定收益投资者入场。

RWA的融合最终可能催生”新物种”:高盛正在测试的”智能国债”,将传统债券的定期付息改为链上自动执行,当CPI超过3%时自动提高票息率。这种”可编程金融”模糊了传统与加密的界限,也预示着行业洗牌的终极方向——不是谁颠覆谁,而是二者在代码层面的基因重组。

数据来源:富途证券2025年Q1财报、高盛《机构加密配置报告》、香港证监会虚拟资产牌照公示、Coinbase并购Deribit公告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