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人民币稳定币

【光哥数币】路透社:中国拟推出人民币稳定币,国务院将审议人民币稳定币国际化路线图

北京,8月22日 — 多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中国国务院计划在本月底审议《人民币国际化新路线图》,首次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国际流通开绿灯。这一政策转向背后,是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塑全球金融格局的战略考量——通过”官方数字货币+市场化稳定币”的双层体系,让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数字资产领域获得更大话语权。

从限制到布局:政策转向的台前幕后

“以前是怕出风险,现在是怕错失机遇。”一位参与政策研讨的学者这样形容此次转向。2024年东盟峰会上,东南亚国家对人民币结算效率的吐槽让决策层意识到:数字人民币(e-CNY)虽在国内零售场景成效显著,但在国际市场灵活性不足。

路线图的核心设计是”两条腿走路“:数字人民币继续服务国内政务与零售支付,而由中银香港、蚂蚁数科等持牌机构发行的离岸稳定币,则主攻跨境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国际场景。”这不是简单放开,而是有管控的创新。”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强调,所有发行方需缴纳2500万港元资本金,并将每一分钱按1:1兑换成国债或央行票据,”储备资产每月审计,确保用户随时能换回现金”。

落地路径:从贸易结算到资产交易

首战瞄准跨境贸易。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商户王老板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以前收美元要等3天,手续费扣掉2%。上个月用试点稳定币收了笔泰国订单,10分钟到账,费用才0.3%”。路线图明确,这类场景将在东盟、中东等”一带一路”区域优先推广,目标三年内把人民币结算占比从12%提至25%。

大宗商品交易是另一突破口。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在筹备原油期货的稳定币结算测试。”传统结算要过五六个环节,用稳定币可实现’交易即结算'”,一位参与设计的工程师透露,这能把交割时间从T+2缩短到实时,”对原油这种万亿级市场,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节约难以估量”。

数字资产领域也将试水。香港证监会已批准HashKey Exchange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结算股票代币化产品。”这不是为了炒币,而是让港股通投资者多一个高效结算选项。”证监会中介机构部执行董事叶志衡解释。

全球博弈:机遇与阻力并存

政策消息一出,国际反应迅速。美国财政部发言人紧急表态”密切关注”,有分析认为这可能影响美联储对稳定币法案的推进节奏。”美元霸权面临的不是挑战,而是新变量。”北京大学黄益平教授指出,USDT目前占据90%市场,但人民币稳定币有三大差异化优势:背靠中国制造业体量、与”一带一路”场景深度绑定、以及数字人民币的央行背书。

行业内的竞争已然打响。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最近频繁往返香港,他透露团队已攻克跨境结算的”最后一公里”技术难题:”以前转一笔钱要对接四五家银行,现在通过区块链网关,一家机构就能连全球。”币安创始人赵长鹏则在社交媒体上直言:”这会让稳定币市场更多元,最终受益的是用户。”

但挑战同样存在。一位接近IMF的人士透露,部分成员国担忧这可能”绕过现有国际支付体系”。国内监管层也有顾虑,一位央行官员私下表示:”最怕的是被用于资本项下违规流动,所以我们设了50万美元的大额报备线。”

普通人能期待什么?

对跨境电商卖家,未来收外汇可能像收微信红包一样方便;对留学家庭,学费汇款成本或从数百元降至几十元;对投资者,港股、大宗商品的交易结算会更快捷。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政策落地顺利——国务院月底的审议结果,将决定这一蓝图能否真正启航。

(本文信息综合行业访谈及公开报道,观点不代表本网站Coing.news立场)


Coing.news 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王永利:人民币稳定币与RWA的实践思考

作为在银行系统干了三十多年的老兵,原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发表了对加密货币领域的观点和看法:对稳定币和RWA这些新事物,他表达了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看不懂的不碰,但看得懂的必须说清楚。今天就聊聊人民币稳定币和RWA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人民币稳定币:数字人民币就够了,何必另起炉灶?

现在很多人喊着要发人民币稳定币,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稳定币本质上就是法币的代币,USDT、USDC这些美元稳定币,不就是把美元搬到区块链上吗?那我们已经有数字人民币了,为什么还要单独搞稳定币?

举个例子,数字人民币现在跨境清算7秒钟就能到账,成本比SWIFT低90%,这不就是稳定币的功能吗?去年苏州试点用数字人民币发工资,3000多家企业、20万员工,没出任何问题。如果数字人民币能做到7×24小时交易、即时到账,还要稳定币干什么?

当然,数字人民币确实需要改进。比如现在只能在央行的私有链上跑,能不能开放一点,让商业银行也参与进来?能不能像稳定币那样,用智能合约自动发补贴、收税费?这些都是可以改的,但没必要另起炉灶搞一套稳定币。

二、RWA不是万能药,90%的项目都是伪需求

RWA这两年炒得很热,说要把房地产、艺术品都上链。但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这些资产以前不上链?因为它们本身就不适合拆分交易。

我看过一个数据,现在全球RWA项目里,真正赚钱的不到10%。去年某供应链RWA项目,伪造仓单骗了2.3个亿,最后投资人血本无归。这就是典型的底层资产没管好,光想着上链讲故事。

那什么资产适合做RWA?我觉得有两类:一是新能源电站、高速公路这种有稳定现金流的;二是应收账款、信用证这种标准化的金融资产。海南那个黄花梨RWA项目就不错,3万棵树,每棵都有物联网设备监控生长,估值误差能控制在5%以内,这才是靠谱的做法。

三、监管不能一刀切,但也不能放任不管

有人说中国监管太严,扼杀创新。但大家看看美国,FTX爆雷的时候卷走了多少人的钱?金融创新必须有底线。

我的建议是:第一,先试点再推广。海南、深圳这些地方可以大胆试,但别一下子全国铺开。第二,管好源头。资产上链前必须由第三方审计,像查上市公司财报那样严格。第三,明确不准做什么。房地产、私募股权这些容易炒作的,先别急着碰。

现在数字人民币已经在28个省市试点了,交易额9万亿,占全国70%。RWA虽然才7.4亿,但增速很快。只要我们把风险管住,创新自然就来了。

四、对普通人的建议:别跟风,看本质

普通投资者别听风就是雨,看到RWA就想冲进去。记住三点:第一,看看底层资产是什么,是光伏电站还是空气币;第二,查一下发行方有没有资质,是不是持牌机构;第三,想想自己懂不懂,不懂的东西坚决不投。

去年有个老太太买稳定币被骗了300万,就是因为不懂。其实正规的稳定币,比如数字人民币,根本不会高息揽储,也不会让你拉人头。遇到这种情况,多问一句:”这东西跟银行存款有什么不一样?”

总的来说,稳定币和RWA都是工具,用好了能盘活资产、降低成本,用不好就是金融诈骗。我们既要看到技术的潜力,更要守住风险的底线。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代金融人要做的事。

【光哥数币】周小川:多维度审视稳定币

稳定币作为数字金融创新的重要形态,其发展伴随着技术革新与货币体系变革的双重驱动。周小川从央行监管、金融服务模式、支付系统、市场交易、微观行为五个维度及美元化风险展开系统性分析,提出”多维度平衡”治理原则。本报告基于其2025年公开论述,构建”监管-技术-市场-国际”分析框架,为稳定币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引言

稳定币市场规模从2020年200亿美元扩张至2025年2500亿美元,花旗集团预测2030年可能达3.7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周小川警示:美元稳定币主导地位可能加剧”数字美元化”风险,需从维护货币主权高度构建防御体系。本报告聚焦其提出的五大维度分析框架,结合全球监管实践,探讨稳定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央行监管维度

稳定币发行的核心风险

周小川指出稳定币存在两大系统性风险:一是”滥发货币风险”,发行方可能突破100%准备金承诺,如Libra早期计划自行托管储备资产,存在准备金失控隐患;二是”高杠杆放大效应”,通过存贷循环产生货币派生,形成数倍于基础准备金的兑付风险。2022年加密交易所崩溃事件印证了此类风险的现实危害。

准备金监管创新思路

针对现行监管局限,周小川提出”实时监控流通中稳定币派生规模”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储备资产动态审计(如Chainlink POR系统),建立跨平台流通数据采集体系,确保准备金与派生规模匹配。这一思路突破传统静态准备金要求,转向全流程动态调控。

金融服务模式维度

去中心化的适用性边界

周小川强调金融服务对中心化信任机制的本质需求,指出”纯粹去中心化难以满足合规与效率要求”。实践表明,集中管理的账户系统在零售支付中仍具优势,数字人民币的成功实践验证了账户型系统的高效性。去中心化技术更适用于特定场景(如跨境支付),而非普适性解决方案。

代币化与账户体系的协同

周小川支持BIS”统一账本”构想,主张在中心化框架下融合代币化优势。通过CBDC实现资产安全代币化,既保留账户体系的合规性,又吸收链上可编程特性。CME Group与Google Cloud的资产代币化试点印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体现”技术选择需匹配服务需求”的务实逻辑。

支付系统视角

技术路径的务实选择

周小川指出支付技术演进需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及东南亚实践表明,互联网技术优化已构建高效支付体系。区块链作为增量创新,其价值实现需解决兼容性与能耗问题。Keeta Network虽实现高TPS,但实际应用中需平衡技术潜力与现实需求。

合规与安全优先原则

稳定币需优先满足KYC/AML要求,防范非法交易风险。周小川强调”支付安全是效率前提”,英国将加密货币视为”财产”而非法定货币,限制其用于法定支付义务,体现安全优先的监管哲学。51%攻击案例警示需强化底层技术安全,构建”合规+技术”双重保障。

市场交易维度

市场操纵风险防控

周小川提出建立”统一稳定币标准+实时监控交易链”框架,应对算力攻击与虚假信息操纵。2025年Aave代币价格操纵事件显示,低流动性资产易受市场情绪影响,需通过动态监控识别异常交易,建立跨平台协作机制。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周小川主张”投资者保护优先于市场扩容”,建议通过年龄验证、风险测评构建准入屏障。英国禁止向零售投资者销售加密衍生品,美国SEC实施证券定性监管,为稳定币投资者保护提供参考。需防范未成年人参与高风险交易,建立分级准入制度。

微观行为维度

商业动机与公共属性平衡

周小川警示商业机构逐利性可能扭曲支付系统公共属性,如部分平台将支付功能异化为”引流工具”。需建立独立收费机制,避免交叉补贴与数据滥用,确保支付系统作为基础设施的普惠性与中立性。

有效流通的核心条件

稳定币价值取决于应用场景而非牌照,周小川指出”有牌无币”现象源于缺乏真实需求。Cronos生态因DeFi应用活跃实现稳定币增长,印证场景驱动的重要性。需聚焦支付功能,避免沦为投机工具,构建”场景-信任-流动性”良性循环。

美元化风险与国际影响

数字美元化的潜在威胁

周小川警惕美元稳定币成为”美元化新工具”,通过”交易便利→使用普及→货币替代”传导路径侵蚀非美国家货币主权。拉美国家经验显示,美元化将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加剧金融脆弱性。2025年美元稳定币占全球95%的市场份额,强化了这一风险。

维护货币主权的政策建议

周小川提出”防御性创新”路径:发展本土CBDC提升数字化竞争力,推动全球监管规则统一。中国探索”中央批发+企业零售”模式,香港《稳定币条例》为非美元稳定币提供试验场。需通过多边协作构建多元货币体系,防范单一稳定币主导风险。

结论与建议

周小川多维度分析框架为稳定币治理提供”中国视角”,核心是通过系统性风险识别与协同治理,实现创新与安全平衡。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央行主导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推动账户体系与代币化融合;强化市场操纵防控;发展CBDC维护货币主权。稳定币需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成为金融普惠工具而非风险载体。

#稳定币#中国视角#区块链支付#动态审计#稳定币条例#人民币稳定币#稳定币霸权#数字货币#CDBC


Coing.news 光哥数币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稳定币大国博弈:政策竞争与技术主权争夺

一、美国:通过立法巩固美元霸权

美国2025年7月生效的《GENIUS法案》构建了全球最严格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要求所有美元稳定币100%储备于美国国债或现金资产,且仅限美国注册实体发行。这一政策将稳定币纳入美元货币体系,形成”美元数字化”的战略延伸。高盛数据显示,USDC等合规稳定币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已达366亿美元,成为美债市场第七大持有者,每发行1枚稳定币即新增1美元美债需求。美国财长贝森特直言稳定币将”巩固美元霸权”,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达2万亿美元,可为美国国债创造1.2万亿美元新增需求。

技术标准输出方面,美国推动稳定币采用以太坊ERC-20协议,同时限制非美元稳定币交易规模。Circle公司凭借USDC的合规优势,与Visa、Stripe合作拓展企业支付场景,年增长率达40%,计划2027年流通量突破1200亿美元。这种”监管+市场”双轮驱动模式,使美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市场占据68%份额,形成数字时代的”美元支付网络霸权”。

二、俄罗斯:制裁压力下的技术突围

面对西方金融封锁,俄罗斯采取”本土稳定币+金砖协作”双线策略。2025年2月推出的卢布稳定币A7A5,通过俄罗斯工业银行(PSB)的隔夜存款机制实现1:1锚定,持有者可获得50%存款利息分成。该稳定币在Garantex交易所USDT冻结事件中成为”金融自救工具”,链上交易额三个月增长210%,在独联体国家跨境贸易中使用率达18%。

更深层次的布局体现在技术自主化: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Rostec推出基于TRON区块链的官方稳定币Rubx,采用量子加密模块构建安全壁垒,并计划接入金砖国家跨境结算系统。其”去中心化超额抵押”机制(抵押率150%)规避了SWIFT制裁,在与伊朗、土耳其的能源贸易中实现秒级结算,交易成本从传统银行的5.2%降至0.8%。

三、欧盟:防御性监管与欧元区保护

欧盟MiCA法案采取保守政策,规定非欧元稳定币每日交易额上限2亿欧元,且发行主体必须在欧盟境内设立法人实体。这种”监管护城河”导致欧盟至今未诞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稳定币项目,USDT、USDC等美元稳定币占据区内92%市场份额。欧洲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欧元稳定币流通量仅42亿欧元,不足市场总量2%。

为扭转被动局面,欧盟推动”数字欧元+银行系稳定币”组合策略。汇丰、巴克莱等银行联合发行的EURST稳定币,依托现有客户基础快速抢占市场,在跨境电商结算中提供3.2%年化收益。但严格的本地化要求(如95%储备资产需为欧元债券)限制了其国际竞争力,在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渗透率不足0.5%。

四、中国香港:多轨制监管的战略试验

香港《稳定币条例》开创”牌照分级+资产多元”的监管范式,允许发行港元、人民币及多资产锚定的稳定币。京东、蚂蚁集团等企业已获试点资质,计划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初期聚焦”一带一路”贸易结算。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首批牌照申请者需满足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要求,储备资产需接受实时审计,这种”严准入+高透明”模式吸引渣打、星展等国际银行参与。

技术架构上采用”联盟链+跨链互操作”设计,既满足监管穿透性要求,又保持与公链生态的兼容性。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已完成6000万美元跨境结算测试,使用数字人民币与香港稳定币的混合支付模式,结算时间从3天缩短至10秒,成本降低80%。这种”法定数字货币+市场稳定资产”的协同模式,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路径。

五、金砖国家:非美元稳定币的协作探索

在金砖国家框架下,俄罗斯推动”多边锚定”稳定币体系,提议以黄金(40%)和成员国货币篮子(60%)为储备发行数字资产”The Unit”。该方案获欧亚经济联盟支持,计划2025年喀山峰会正式启动。技术上采用波卡Substrate框架构建跨链协议,支持卢布、人民币、印度卢比等多币种结算,在巴西-俄罗斯大豆贸易中试点,已完成1.2亿美元交易。

印度则聚焦国内稳定币场景,2025年7月推出的”数字卢比稳定币”,在跨境汇款市场提供5.8%年化收益,与Paytm等支付平台合作覆盖2.3亿用户。但受限于资本管制,其国际流通仍需借助美元稳定币兑换,形成”本土发行+美元通道”的过渡模式。

六、技术主权争夺:区块链协议与量子防御

全球稳定币竞争已延伸至底层技术架构。美国主导的以太坊Layer2扩容方案(如Arbitrum)占据72%市场份额,支持每秒4000笔稳定币交易;中国香港推动的”联盟链+零知识证明”架构,在隐私保护与监管合规间取得平衡,交易验证速度达2000 TPS;俄罗斯则部署量子-resistant算法,其Rubx稳定币采用格密码加密技术,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安全周期达25年。

跨链协议成为新战场。美国Chainlink推出的CCIP协议连接35条区块链,处理全球42%的稳定币跨链交易;中国万向区块链的PlatON网络,通过安全多方计算(MPC)实现跨链资产确权;金砖国家正在开发基于TON区块链的互操作协议,计划2026年实现成员国稳定币无缝流转。

七、风险博弈:金融制裁与货币替代

稳定币成为大国金融战的新武器。美国通过《云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存储用户数据,2025年6月以”洗钱风险”为由制裁俄罗斯Garantex交易所,冻结价值25亿卢布的USDT资产。俄罗斯则通过A7A5稳定币建立”加密卢布走廊”,在土耳其、伊朗等国的贸易中使用率达35%,部分替代SWIFT结算。

国际清算银行警示,稳定币资金流动存在”不对称冲击”——资金流入使3个月期美债收益率下降2-2.5基点,而流出时推升幅度达5-7基点。这种”顺周期波动”可能放大全球金融市场震荡,2025年3月USDC脱锚事件导致全球加密市场单日蒸发420亿美元市值,凸显系统性风险。

八、未来格局:多元货币体系的形成

稳定币竞争正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美国通过”美元稳定币+国债需求”巩固霸权,欧盟构建区域保护体系,俄罗斯、金砖国家探索非美元路径,中国香港则以”监管创新”争夺规则制定权。这种多极化格局下,预计2030年全球稳定币市场将形成”三分天下”:美元稳定币占55%,区域货币稳定币占30%,多边锚定稳定币占15%。

技术标准竞争将聚焦三个方向:量子安全加密、跨链互操作性、链上监管技术。中国香港推动的”数字身份+零知识证明”方案,在隐私保护与合规审计间取得平衡,可能成为新兴市场的技术模板。而美国主导的”智能合约审计标准化”,则试图通过技术壁垒维持竞争优势。这场数字金融的”新冷战”,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货币体系的权力结构。

#稳定币 #加密货币 #区块链 #比特币 #以太坊


Coing.news 光哥数币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