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监管政策

【光哥数币】以下是今日(九月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譚岳衡議員的提問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的書面答覆

立法會十題:規管數字資產

************  以下是今日(九月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譚岳衡議員的提問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的書面答覆:

問題:

  《穩定幣條例》(第656章)(《條例》)於上月一日生效後,非「認許提供者」不得向零售或專業投資者「要約提供」穩定幣。但據報虛擬資產場外交易(OTC)機構(包括找換店)目前不屬於《條例》下的認許提供者,令部分OTC機構可以利用《條例》的灰色地帶(例如以被動交易方式或客戶主動報價)繼續運營,規避《條例》監管,因而為投資者帶來風險及增加行業不確定性。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針對上述非認許提供者規避《條例》監管的行為,政府現時有何措施預防、應對和監管;會否發布具體指引或例子,以進一步釐清何為《條例》中未明確定義的交易或營運行為;

(二)據報在現時的監管框架下,散戶投資者可能轉以不受《條例》監管的離岸平台交易或利用點對點交易,令他們需承擔更高的投資風險,政府將如何平衡嚴格監管與市場需求,包括完善監管制度、加快發牌審批、加強投資者教育,或擴大可交易資產範圍(例如合規穩定幣)等,以保障散戶投資者的利益;及

(三)鑑於政府於今年六月就設立數字資產交易及託管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的立法建議發布諮詢文件,制訂該發牌制度的工作進展及立法時間表為何;如有立法時間表,詳情為何;如沒有立法時間表,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穩定幣條例》(第656章)(《條例》)已於二○二五年八月一日實施,其中一個目的是監管指明穩定幣的發行及限制可要約提供指明穩定幣的人士,以保障指明穩定幣持有人及潛在持有人。

  就問題的各部分,經諮詢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及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現答覆如下:

(一)根據《條例》第9條,目前只有「認許提供者」可要約提供指明穩定幣。現時,《條例》指明五類「認許提供者」,分別為(一)持牌的穩定幣發行人、(二)由證監會發牌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三)持有儲值支付工具牌照的人士、(四)獲證監會發牌進行第1類受規管活動的法團,及(五)認可機構。「認許提供者」可以向零售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要約提供由受金管局監管的持牌發行人發行的穩定幣(受監管的穩定幣);至於非受監管的穩定幣,只可向專業投資者(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571章)附表1第1部第1條的定義)要約提供。

  虛擬資產場外交易機構目前不屬《條例》下的「認許提供者」,因此不能向零售或專業投資者要約提供指明穩定幣(不論該穩定幣是否受監管)。

  《條例》實施初期,金管局會通過加強宣傳,加深業界對《條例》的認識,促使業界遵守《條例》的相關要求。同時,金管局會監察市面上涉及穩定幣交易的情況,如果發現有涉嫌違反《條例》的行為,會根據相關事實和證據,考慮進一步跟進行動。

(二)如上文所述,根據《條例》規定,目前只有「認許提供者」可要約提供指明穩定幣。公眾必須留意,目前金管局尚未向任何穩定幣發行人發出牌照。公眾向《條例》指明的「認許提供者」購買受監管穩定幣,才會受到《條例》的保障。假如公眾透過非受監管的渠道購買穩定幣,或購買任何非受監管的穩定幣,須自行承擔風險。

  金管局會透過不同渠道,包括社交媒體平台,持續進行公眾教育,以加深公眾對《條例》的認識。

(三)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於二○二五年六月發表的《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表明,優化法律與監管是推動數字資產行業發展的其中一個重點。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會繼續秉持「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的原則,強調風險為本,持續優化和建立一套既切合本地情況,又依循國際標準和慣例的監管制度,為香港數字資產市場健康、負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固基礎。

  財庫局與證監會剛於二○二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二十九日期間,就數字資產交易及託管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的立法建議進行了公眾諮詢。財庫局與證監會正參考公眾諮詢所得的意見,制訂相關發牌制度的細節,並將適時公布立法時間表。

2025年9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40分

原文链接: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509/10/P2025091000346.htm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美国国会复会加密政策解析:市场结构法案、CFTC主席与CBDC禁令

一、参议院市场结构法案:加密监管的”破冰之旅”

国会复会后,参议院将优先推进《加密市场结构法案》,这可能是美国史上首个全面加密监管框架。法案核心目标是结束SEC与CFTC的监管重叠,为行业提供清晰规则。

三大关键条款预测

1. 代币分类”楚河汉界”

  • 商品类:比特币、以太坊等通过”充分去中心化测试”的代币归CFTC监管,允许公开交易。
  • 证券类:ICO代币、中心化稳定币等归SEC监管,需注册或豁免。
  • 创新豁免:市值低于10亿美元的代币可申请2年”监管沙盒”,免受部分披露要求。

2. 交易所合规”升级打怪”

  • 注册要求:加密交易所需注册为”受监管交易设施”(RTF),满足:
    • 客户资产100%隔离托管
    • 实时监控市场操纵
    • 反洗钱合规(Travel Rule执行)
  • 传统金融互通:允许合规加密交易所与股票交易所互联互通,实现加密与传统资产跨市场结算。

3. 稳定币”银行牌照门槛”

  • 发行方资质:需获得联邦银行牌照,或由州立银行发行并接受美联储监管。
  • 储备资产:仅限现金、国债等一级资产,每月审计披露,禁止投资公司债券。

两党博弈焦点

共和党主张民主党诉求可能折中方案
降低小企业合规成本加强消费者保护条款对小项目豁免,大平台从严
允许20倍杠杆衍生品禁止向散户销售高风险产品10倍杠杆上限,散户需风险评估
限制SEC执法权赋予SEC更多处罚权维持现状,新增司法审查程序

二、CFTC主席任命:监管风向的”方向盘”

现任CFTC主席Rostin Behnam任期将满,拜登政府可能在9月提名新主席,这一任命将决定未来2-4年商品类加密货币的监管松紧度。

三大热门候选人分析

候选人背景加密政策倾向行业支持度
Kristin Johnson现任CFTC委员(民主党)主张”投资者保护优先”,曾推动加密衍生品杠杆限制至20倍35%
Brian Quintenz前CFTC委员(共和党)加密是”金融创新前沿”,反对将ETH列为商品55%
Summer Mersinger财政部前官员(中间派)专注”监管清晰度”,推动跨部门协调10%

潜在影响场景

场景一:Quintenz当选(概率55%)

  • 利好:CFTC可能扩大商品类代币范围,允许更多加密衍生品上市,推动ETH期货ETF获批。
  • 风险:与SEC主席Gensler的”证券认定”冲突加剧,可能导致监管混乱。

场景二:Johnson当选(概率35%)

  • 利空:加密衍生品杠杆可能降至10倍,限制零售用户参与,打击Bybit、OKX等平台美国用户。
  • 合规成本:要求交易所部署更严格的KYC/AML系统,中小平台可能退出美国市场。

三、众议院CBDC禁令:数字美元的”生死战”

众议院共和党计划在10月就《国防授权法案》附加CBDC禁令条款投票,核心是禁止美联储发行零售数字美元,并限制与外国央行的CBDC合作。

法案核心条款

  1. 研发限制:禁止美联储使用资金开发面向个人的CBDC钱包或账户。
  2. 合作禁令:禁止美联储与中国、俄罗斯等”战略竞争对手”开展CBDC技术合作。
  3. 2年研究期:要求财政部评估CBDC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暂缓进一步监管行动。

政治角力与前景

  • 通过可能性:众议院共和党占优,通过概率70%,但参议院民主党可能阻挠,最终可能妥协为”限制零售CBDC但允许批发用途”。
  • 拜登立场:政府支持CBDC研发,若法案通过可能动用否决权,需两院2/3多数推翻(难度高)。
  • 市场影响:若禁令通过,USDT、USDC等稳定币可能受益,市值预计增长20-30%。

四、政策组合拳对市场的影响预测

短期波动(9-12月)

  • 板块分化
    • 受益:Coinbase(合规交易所)、灰度(机构渠道)、Chainalysis(监管科技)
    • 受压:无牌衍生品平台(Bybit、KuCoin美国用户流失)、小市值ICO代币
  • 价格催化剂:法案通过可能推动比特币突破12万美元(当前11.5万),但若陷入长期谈判可能回调至10万美元。

长期趋势(2026-2030)

  • 机构资金加速入场:明确监管后,养老金、捐赠基金可能配置5-10%加密资产,带来5000亿美元增量资金。
  • 行业整合:前5大合规交易所可能占据90%市场份额,小型平台因合规成本高而退出。
  • 创新转向:高风险衍生品受限,项目可能转向RWA(房地产、艺术品代币化)等合规领域。

五、投资者应对策略

关键时间节点跟踪

  • 9月:参议院农业委员会审议市场结构法案,CFTC主席提名可能公布
  • 10月:众议院就CBDC禁令投票,若通过将送至参议院
  • 12月:国会可能将加密条款附加到年终预算法案,推动”搭车通过”

资产配置建议

保守型(风险厌恶)

  • 核心仓位:BTC(60%)、ETH(30%)、USDC(10%)
  • 规避:小市值代币、无牌平台衍生品

进取型(风险承受)

  • 布局方向
    • 监管科技(Chainalysis、Elliptic)
    • 合规交易所股票(Coinbase)
    • RWA平台(Franklin Templeton代币化基金)

风险防范

  • 政策跟踪工具:订阅Congress.gov法案进度提醒,关注参议院农业委员会听证会直播
  • 仓位调整原则:法案通过前2周减持,通过后逢回调增持(历史规律显示”买预期卖事实”)
  • 离岸风险:若美国监管趋严,可考虑新加坡、香港合规平台作为备份

六、国际监管对比与资本流动

美欧监管竞赛

  • 美国:侧重”市场结构”和机构保护,可能落后欧盟MiCA的全面性,但更注重创新激励。
  • 欧盟:MiCA已通过,2026年实施,对稳定币、交易所实施统一监管,可能吸引部分美国项目注册。

亚洲机会窗口

  • 新加坡:MAS可能加速批准零售加密交易,吸引被美国监管挤出的项目(如高杠杆衍生品)。
  • 香港:利用”沙盒+牌照”模式,吸引家族办公室配置加密资产,与美国形成差异化竞争。

结语:2025年国会复会将开启美国加密监管的”决定性战役”,市场结构法案、CFTC主席任命、CBDC禁令三大议题将重塑行业格局。投资者需在”监管不确定性”与”机构资金入场”的博弈中把握机会,优先布局合规赛道,远离政策敏感领域。最终,清晰的监管框架虽然短期可能带来阵痛,但长期将为加密货币成为主流金融资产铺平道路。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香港稳定币:2026年中产家庭理财新选择

一、稳定币本质:银行存款的数字版

  • 定义:100%由现金和国债储备的数字资产,1:1锚定港元/美元,受香港金管局监管
  • 风险等级:接近银行存款,2025年5月汇丰、中银香港首批发行港元稳定币(HKDG)

二、对中产家庭的三大核心价值

1. 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

  • 5万美元留学汇款对比渠道手续费到账时间总成本银行电汇250美元2天500美元稳定币50美元10分钟50美元
  • 案例:李太太通过稳定币汇款,年节省450美元,够支付3个月房租

2. 理财收益提升660%

  • 100万港元收益对比产品年化收益年收益额银行活期0.5%5000港元稳定币定期3.8%3.8万港元
  • 效果:相当于每月多赚3166港元,可覆盖部分房贷支出

3. 投资门槛大幅降低

  • 商业地产投资:10万港元即可购买香港写字楼0.01%产权,享受租金分红(年化4.8%)
  • 对比:传统渠道需1000万港元,稳定币方案降低99%门槛

三、五步合法开通指南

  1. 选平台:汇丰香港/中银香港APP或富途证券
  2. KYC认证:身份证+港澳通行证+住址证明(审核1工作日)
  3. 购汇汇入:内地银行购汇(不超过5万美元/年),电汇至香港账户(用途”旅游”)
  4. 兑换理财:港元→HKDG,购买3个月定期理财(年化3.5%)
  5. 到期赎回:HKDG→港元→汇回内地(用途”旅游结余”)

四、风险控制三原则

  1. 额度控制:不超过年度5万美元购汇额度,资金用途合规(旅游/留学)
  2. 平台选择:通过香港金管局官网查询牌照
  3. 持有周期:3-6个月短期持有,避免汇率波动风险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香港财政司副司长论稳定币:监管框架与应用前景

引言:稳定币的”香港定位”

2025年8月1日,《稳定币条例》在香港正式生效。财政司副司长陈浩濂在生效仪式上明确表示:”稳定币不是投机工具,而是金融基础设施。我们的监管框架既要防范风险,更要让香港成为全球稳定币创新的试验田。”这一表态标志着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稳定币治理提供了”香港方案”。

本文基于陈浩濂2025年的公开演讲、政策文件及媒体采访,系统梳理其对稳定币的核心观点,解析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设计逻辑与应用前景。

一、监管框架:风险为本的”三维防护网”

立法定位与原则

陈浩濂反复强调,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核心是”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原则。在2025年未来稳定币峰会上,他解释道:”无论是传统支付还是稳定币支付,只要风险相同,监管标准就应一致。这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创新划定安全边界。”

《稳定币条例》的三大支柱包括:

  • 储备资产管理:发行商需维持100%流动资产储备,其中70%为高流动性资产(如国债、央行存款),且需每季度通过第三方审计。陈浩濂表示这是”防止算法稳定币式崩盘的关键防线”。
  • 客户资产保护:要求发行商将客户资产与自有资产严格隔离,并存放在香港持牌银行。”即使发行商破产,客户资产也能100%追回,这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 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实施”风险为本”的客户尽职调查,对大额交易(超过10万港元)实施实时监控。引用2025年初某稳定币被用于洗钱的案例,陈浩濂强调”监管沙盒外的稳定币将面临零容忍执法”。

牌照制度与过渡期安排

香港采用分级牌照制度,根据稳定币规模和影响范围分为”全面牌照”和”有限牌照”:

  • 全面牌照:适用于流通量超过10亿港元的稳定币,需满足最严格的储备和合规要求。陈浩濂透露目前已有3家机构提交申请,包括一家国际支付巨头。
  • 有限牌照:针对流通量较小的稳定币,允许在指定场景(如跨境贸易)使用。京东集团通过该牌照在沙盒中测试”多终端支付方案”。

过渡期安排体现灵活性:现有稳定币发行商可在条例生效后12个月内完成整改,期间需每月向金管局提交储备证明。陈浩濂表示这是”给予行业足够调整空间,避免监管冲击市场”。

二、应用前景:从支付工具到资产代币化

跨境支付革命

在2025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陈浩濂详细阐述了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前景:”传统跨境支付平均耗时3天,手续费高达3-5%,而稳定币结算可将时间缩短至分钟级,成本降低至0.5%以下。”

他特别提到与东南亚的试点项目:”我们正与泰国、马来西亚监管机构合作,测试稳定币在中小企业跨境贸易中的应用。初步数据显示,结算效率提升70%,坏账率下降50%。”这一项目采用”港元稳定币+本地货币兑换”模式,避免了单一货币波动风险。

数字资产生态的”胶水”

陈浩濂将稳定币定位为数字资产生态的”关键基础设施”:”没有稳定币,Web3就像没有货币的经济体。它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桥梁。”

具体应用包括:

  • 资产代币化:支持房地产、股票等”现实世界资产(RWA)”通过稳定币定价和结算。香港政府2024年发行的8亿港元代币化绿色债券,就是通过稳定币完成认购和付息,效率提升30%。
  • DeFi创新:鼓励稳定币在去中心化金融中的合规应用,如借贷、流动性挖矿。陈浩濂透露金管局正研究”DeFi平台监管沙盒”,允许在可控环境中测试稳定币应用。
  • 可编程支付:支持企业利用稳定币的智能合约功能实现自动化支付,如供应链金融中的”货到付款”自动执行。某香港物流公司试点数据显示,这一模式将对账时间从3天缩短至2小时。

与数字港元的互补关系

陈浩濂明确区分了稳定币与数字港元的定位:”稳定币侧重商业应用,数字港元聚焦公共支付,两者相辅相成。”他举例说明:”超市购物可用数字港元,而国际贸易结算可用稳定币,市民可根据场景选择最适合的工具。”

协同机制包括:

  • 互通兑换:计划建立数字港元与稳定币的”1:1兑换通道”,确保价值稳定和流通便利。
  • 跨境结算:探索数字人民币与香港稳定币的跨境结算机制,支持大湾区内企业”一键支付”。陈浩濂表示这”不仅便利贸易,更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风险防控与国际合作

防范系统性风险

针对稳定币可能引发的金融稳定风险,陈浩濂提出多层次防控体系:

  • 储备资产质量管控:严格限定储备资产种类,禁止投资高风险资产(如 corporate bonds with ratings below AA-)。”我们不允许稳定币发行商为追求高收益而牺牲安全性。”
  • 大额交易监控:对超过1亿港元的稳定币转账实施”事前审批”,防止”闪崩”式抛售。陈浩濂解释:”这不是限制流动性,而是防范市场操纵。”
  • 压力测试:要求发行商每季度进行”极端场景测试”,如储备资产价格暴跌30%或遭遇大规模赎回(单日赎回量达流通量的20%)。测试结果需向金管局报备。

国际监管协作

香港积极推动稳定币的国际监管协作,陈浩濂将其概括为”规则互认、信息共享、联合执法”三大原则:

  • 规则互认:与新加坡、英国等签署”监管互认协议”,允许符合标准的稳定币在参与方辖区内自由流动。”这避免了企业重复合规,降低全球运营成本。”
  • 信息共享:建立稳定币发行商”负面清单”,对违规机构实施跨境联合惩戒。陈浩濂透露已与20个司法管辖区建立信息交换机制。
  • 标准制定:参与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稳定币标准制定,推动”全球最低监管标准”。”香港经验表明,严格监管反而能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

四、行业支持与未来展望

监管沙盒与创新激励

香港稳定币监管沙盒成为创新”孵化器”,陈浩濂介绍:”沙盒内允许测试前沿应用,如可编程稳定币、AI驱动的动态储备管理等,但必须有明确的风险控制措施。”

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 京东集团:测试”多终端稳定币支付”,支持手机、手表、NFC卡等设备,用户体验评分达4.8/5分。
  • 某国际银行:试点”稳定币+数字身份”跨境汇款,KYC流程从3天缩短至10分钟。
  • Web3初创公司:开发”稳定币订阅支付”,支持创作者自动收取内容服务费,坏账率降至0.3%。

税收优惠与人才吸引

为吸引全球稳定币企业落户,香港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

  • 税收减免:持牌稳定币发行商首三年利得税减半(从16.5%降至8.25%),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可额外扣除。
  • 人才计划:为稳定币领域的国际人才提供”优才计划”快速通道,其子女可入读香港国际学校。
  • 基础设施支持:数码港提供”稳定币技术实验室”,配备高性能区块链节点和安全测试工具,入驻企业可享受租金减免。

未来展望:成为全球稳定币枢纽

陈浩濂对香港稳定币发展的愿景是”成为全球稳定币枢纽”:”我们不仅要吸引国际稳定币来港发行,更要培育本土创新企业,输出香港标准。”

下一步工作计划包括:

  • 扩大应用场景:推动稳定币在政府服务中的应用,如缴纳税款、支付水电费。”明年市民有望用稳定币缴纳差饷,体验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 深化大湾区合作:与广东省共建”稳定币跨境贸易平台”,支持大湾区企业用稳定币结算,”实现’一个钱包、跨境通用'”。
  • 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合作:与中国人民银行探讨数字人民币与香港稳定币的”双币结算”模式,降低跨境贸易汇率风险。

结语:负责任的创新推动者

在2025年未来稳定币峰会的闭幕演讲中,陈浩濂总结道:”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赋能——赋能企业创新,赋能金融普惠,赋能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他强调:”创新与风险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智慧监管实现平衡。香港的实践表明,严格监管反而能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资金流入。”随着《稳定币条例》的实施和更多机构的加入,香港正稳步迈向”全球稳定币枢纽”的目标,为国际稳定币治理提供”香港方案”。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稳定币的”下半场”是否到来?稳定币多极化趋势分析

稳定币市场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自2014年USDT诞生以来,美元稳定币以绝对优势主导市场,目前占据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的99.75%。然而,随着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各国监管框架完善以及技术创新,稳定币正从”美元化”逐步走向”多极化”。欧元稳定币、人民币稳定币和黄金稳定币等新兴力量正在崛起,挑战美元稳定币的垄断地位。本文将深入分析稳定币多极化的驱动因素、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稳定币多极化的驱动因素

1. 地缘政治因素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推动稳定币多极化的核心因素之一。美国通过《GENIUS法案》试图巩固美元在稳定币领域的霸权地位,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必须持有美元资产作为储备。然而,这一做法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担忧,促使他们加速推进本国货币稳定币的发展。欧盟推出MiCA框架,对非欧元稳定币实施严格限制,设定单日交易上限2亿欧元,以保护欧元主权。中国则通过香港《稳定币条例》,探索人民币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 监管框架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框架为稳定币多极化提供了制度基础。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100%储备美元资产,强化了美元稳定币的地位。欧盟MiCA框架将稳定币分为电子货币代币(EMT)和资产参考代币(ART),对非欧元稳定币实施严格限制。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则采取开放态度,允许多币种锚定,为人民币稳定币试点提供了空间。这种监管差异为不同币种稳定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 市场需求多元化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用户对稳定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除了交易媒介功能外,稳定币还被用于跨境支付、资产保值、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场景。在高通胀国家,美元稳定币成为避险工具,如阿根廷人广泛使用USDT抵御通胀。然而,在欧元区和中国等经济体,本地货币稳定币的需求正在上升,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此外,黄金稳定币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数字化形式,也吸引了一部分投资者的兴趣。

4. 技术创新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稳定币多极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跨链技术、智能合约、隐私保护等创新使得不同币种稳定币能够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存。例如,Circle的USDC已支持以太坊、Solana、Stellar和Avalanche等多条区块链,为多币种稳定币的互操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稳定币的协同发展,也为稳定币多极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稳定币多极化的现状

1. 美元稳定币仍占主导地位

尽管面临挑战,美元稳定币目前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5年5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约为2389亿美元,其中USDT和USDC分别占据64.31%和25.40%的市场份额。美国《GENIUS法案》的通过预计将进一步推动美元稳定币的增长,渣打银行预测到2028年美元稳定币市值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美元稳定币在跨境支付、DeFi等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

2. 欧元稳定币崭露头角

欧元稳定币正在逐步发展壮大。Circle发行的EURC是目前最大的欧元稳定币,市值约为2.25亿美元。Visa已将EURC整合到其支付网络中,支持欧元区企业国际支付,预计将使支付成本降低40%。欧盟MiCA框架的实施为欧元稳定币提供了明确的监管指引,吸引了更多机构参与。然而,欧元稳定币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如市场份额较小、用户认知度低等问题。

3. 人民币稳定币试点推进

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正在加速。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为人民币稳定币试点提供了法律框架,京东等企业已进入沙盒测试阶段。在跨境支付领域,人民币稳定币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金额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7%,达到1020亿元。此外,中国还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项目,探索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跨境结算,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4. 黄金稳定币作为新兴力量

黄金稳定币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稳定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PAXG和XAUt是目前市场上主要的黄金稳定币,市值分别约为7.84亿美元和8.33亿美元。黄金稳定币结合了黄金的避险属性和加密货币的灵活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资产配置选择。然而,黄金稳定币仍面临监管不确定性、市场深度不足等问题,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三、稳定币多极化的现状分析

1. 市场份额分布

目前,稳定币市场仍由美元稳定币主导。USDT和USDC合计占据约89.72%的市场份额。欧元稳定币如EURC市值约2.25亿美元,占比不足0.1%。人民币稳定币尚处于试点阶段,市场份额较小。黄金稳定币市值约16亿美元,占比0.67%。尽管非美元稳定币市场份额较小,但增长势头明显,尤其是欧元稳定币和黄金稳定币的增速较快。

2. 应用场景拓展

不同币种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各有侧重。美元稳定币主要用于加密货币交易、跨境支付和DeFi等场景。欧元稳定币则在欧元区跨境贸易中开始应用,如Visa整合EURC用于企业支付。人民币稳定币的试点场景包括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黄金稳定币主要作为避险资产和投资工具,吸引了一部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3. 技术创新进展

技术创新为稳定币多极化提供了支撑。跨链技术使得不同币种稳定币能够在不同区块链网络间流转,如USDC已支持多条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则为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拓展提供了可能,如自动结算、条件支付等。隐私保护技术如零知识证明的应用,提升了稳定币的隐私性,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四、稳定币多极化的未来趋势

1. 美元稳定币仍将主导

尽管面临挑战,美元稳定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主导地位。USDT和USDC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完善的生态系统,网络效应明显。美国《GENIUS法案》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美元稳定币市场,吸引更多机构参与。渣打银行预测,到2028年美元稳定币市值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成为美债的重要持有者。

2. 区域化稳定币崛起

随着监管框架的完善,区域化稳定币将逐步崛起。欧元稳定币在欧盟内部的应用将不断扩大,尤其是在跨境贸易和支付领域。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推广,成为区域贸易结算的重要工具。其他区域货币如东盟国家的稳定币也可能逐步发展,形成多极化的区域格局。

3. 多币种稳定币共存

未来稳定币市场可能呈现多币种共存的局面。不同币种稳定币将在各自优势领域发挥作用,如美元稳定币在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欧元稳定币在欧洲经济区的应用,人民币稳定币在亚洲区域贸易中的作用等。同时,跨币种兑换和结算机制将逐步完善,促进不同币种稳定币的协同发展。

4. 监管协调与国际合作

稳定币多极化离不开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目前,各国监管框架差异较大,可能导致监管套利和市场分割。未来,国际社会可能会建立稳定币监管协调机制,如制定共同的监管标准、信息共享机制等。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组织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全球稳定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稳定币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进程将是渐进的。美元稳定币在短期内仍将主导市场,但欧元稳定币、人民币稳定币和黄金稳定币等新兴力量正在崛起。地缘政治、监管框架、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是推动稳定币多极化的核心因素。未来,稳定币市场可能呈现”美元为主,多币共存”的格局,不同币种稳定币在各自优势领域发挥作用。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将是稳定币多极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稳定币的多极化不仅将改变加密货币市场的格局,也可能对全球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发行稳定币要花多少钱?揭秘这个”烧钱”生意的真相

引言:为什么说稳定币不是”小本生意”?

“发行稳定币不就是发个代币吗?技术上很简单啊!”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2025年香港一家加密货币初创公司想发行港元稳定币,团队技术实力很强,产品原型也做得不错。但当他们看到香港金管局的要求时傻眼了:最低实缴股本2500万港元(约320万美元),还需要准备至少2500万美元的流动性储备。这还不算法律合规、技术审计和市场推广的费用。

六个月后,这家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放弃了项目。创始人感慨:”我们低估了这个行业的门槛,稳定币根本不是小团队能玩得起的游戏。”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发行稳定币的真实成本,看看为什么这是一个需要”砸钱”的重资产生意。

一、合规牌照:进门费就要”千万级”

想象你想开一家餐厅,不仅需要营业执照,还需要卫生许可证、消防许可证、酒类销售许可证……发行稳定币也是如此,而且”许可证”更贵。

香港:2500万港元的”入场券”

香港《稳定币条例》明确规定,发行稳定币需要:

  • 最低实缴股本2500万港元(约320万美元)
  • 流通量1%的额外储备金(以较高者为准)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发行1亿美元的稳定币,光注册资本就需要1000万美元!

HashKey为了申请香港的牌照,前前后后花了2000万-5000万港币,这还不包括每年持续的合规成本:

  • 至少2名全职监管负责人(每人年薪约100万港币)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比普通公司高3-5倍)
  • 定期向金管局提交的合规报告(每年至少几十万港币)

美国:”牌照迷宫”让你晕头转向

美国的监管体系更复杂,你需要像”集邮”一样收集各种牌照:

  • 联邦层面的MSB牌照(申请费几千美元,看似便宜)
  • 纽约州的BitLicense(仅申请费就5000美元,加上律师费总成本超100万美元)
  • 其他州的货币 transmitter 牌照(每个州几千到几万美元不等)

有一家美国初创公司为了拿到全国性牌照,前前后后花了300多万美元,耗时18个月。CEO苦笑:”我们团队一半人在搞技术,一半人在应付监管。”

二、技术开发:看似简单实则”天价”

“不就是写几行智能合约吗?找几个程序员不就行了?”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稳定币系统长什么样?

Circle为USDC打造的技术系统包括:

  • 支持10多条区块链的多链部署(以太坊、Solana、Avalanche等)
  • 实时储备金对账系统(每10分钟核对一次)
  • 跨链转账的安全协议(防止黑客攻击)
  • 紧急暂停机制(像汽车的安全气囊,关键时刻能救命)

这套系统的初始开发成本就高达200万-500万美元,每年的维护费用还要占总预算的15%-20%。

安全审计:花钱买”放心”

2022年,一种算法稳定币因为智能合约漏洞被黑客攻击,一夜之间崩盘,投资者损失400亿美元。这个教训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安全审计不能省!

  • 基础智能合约审计:5万-20万美元/次
  • 全面安全审计:最高可达50万美元
  • 渗透测试:10万-30万美元/季度
  • 链上监控系统:年订阅费15万-40万美元

“这就像给房子买保险,平时觉得贵,但真出事了才知道值不值。”一位安全专家这样说。

三、储备金:”钱生钱”的假象

“发行稳定币不就是1:1储备吗?把钱存银行还能赚利息,稳赚不赔啊!”这种想法只看到了表面。

100%储备金: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美国2025年新法案规定,稳定币储备必须是:

  • 现金
  • 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美国国债

这意味着发行1亿美元稳定币,你必须把1亿美元”锁”在这些低收益资产里,不能拿去做高收益投资。

托管和审计:隐形的”吞金兽”

把钱存在银行也不是免费的:

  • 顶级银行托管年费:资产规模的0.1%-0.3%(1亿美元储备每年10万-30万美元)
  • 月度储备审计:每次2万-5万美元(一年下来24万-60万美元)
  • 法律合规审查:确保符合各地监管要求(每年50万-100万美元)

更头疼的是流动性储备。为了应对用户突然大规模赎回,你还需要准备:

  • 至少5%-10%的即时可用现金(1亿美元稳定币需要准备500万-1000万美元)
  • 和银行签订的备用信贷额度
  • 场外交易(OTC)渠道的紧急卖出安排

四、运营成本:每个月”烧钱”如流水

稳定币发行后,真正的”烧钱”才刚刚开始。

团队:高薪挖人是常态

你需要一支”豪华”团队:

  • 首席合规官:年薪30万-50万美元(比普通行业高50%)
  • 区块链工程师(3-5人):每人年薪15万-25万美元
  • 财务总监:年薪25万-40万美元
  • 反洗钱专家:年薪15万-25万美元
  • 客户支持团队:年预算30万-100万美元

这还不包括办公场地、服务器租赁等日常开销。一个20人的团队,每年运营成本至少200万美元。

市场推广:”撒钱”才能获客

想让交易所支持你的稳定币?先交”上架费”:

  • 主流交易所:5万-20万美元/平台
  • 中小型交易所:1万-5万美元/平台

还要给做市商补贴,吸引用户使用:

  • 流动性激励:初期常需投入100万-500万美元
  • 合作伙伴分成:如Circle要把60%的利息收入分给Coinbase
  • 商户接入补贴:每接入1个大型支付网关补贴5万-15万美元

五、稳定币创业的三道”生死关”

1. 规模效应:小玩家没有活路

稳定币行业呈现”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

  • USDT和USDC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 头部玩家的单笔交易成本只有新玩家的1/20
  • 商家更愿意接受用户量大的稳定币

这就像开餐厅,连锁品牌可以低价进货、分摊成本,小店却很难竞争。

2. 监管合规:永远填不完的”表格”

监管要求越来越严:

  • 美国要求储备资产必须是现金或短期美债
  • 香港要求每种锚定货币单独申请牌照
  • 欧盟规定流通量超1亿欧元需额外审批

一位合规专家说:”我们团队每天都在应付不同国家的监管要求,感觉自己像个专职’填表员’。”

3. 信任建立:需要”时间+金钱”双投入

稳定币本质是”信任生意”。USDT花了8年才建立今天的市场地位,而:

  • 2022年TerraUSD崩盘让投资者损失400亿美元
  • 2023年USDC因硅谷银行事件短暂脱钩
  • 2024年PayPal的PYUSD因储备透明度不足增长缓慢

新稳定币需要3-5年才能建立信任,期间几乎没有利润,小公司根本耗不起。

六、真实案例:Circle的”赚钱”真相

Circle是USDC的发行方,2024年的财务数据揭示了这个行业的真实利润水平:

  • 管理着超过300亿美元的储备金
  • 年收入16.61亿美元(99%来自储备利息)
  • 分给Coinbase等合作伙伴10.11亿美元(占收入60.7%)
  • 合规和运营费用4.92亿美元
  • 净利润仅1.58亿美元(利润率9.5%)

也就是说,管理300亿美元资金,一年才赚1.58亿美元,资本效率其实很低。

七、谁能玩得起稳定币游戏?

现在的稳定币市场,已经成了”有钱人的游戏”,只有三类玩家玩得起:

1. 传统金融巨头

摩根大通、汇丰银行这样的传统银行有天然优势:

  • 现成的合规体系
  • 庞大的资金池
  • 银行间清算网络

2. 科技巨头

PayPal、Stripe等科技公司可以利用现有用户网络:

  • 自带海量用户和商家资源
  • 支付场景丰富
  • 品牌信任度高

3. 主权国家支持的机构

香港金管局批准的发钞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支持的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这些”国家队”有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

结语:普通人就别想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普通人就完全没机会了吗?”

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你能找到细分市场,比如专注于某个特定行业或地区,或许还有机会。但前提是:

  • 你有至少1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 你能组建顶尖的合规和技术团队
  • 你愿意接受5-8年的投资回报周期

否则,还是考虑其他创业方向吧。

最后分享一位行业老兵的忠告:”发行稳定币的难度不亚于创办一家银行,而利润率却远低于银行。如果你只是看到USDT、USDC的成功,而忽略了它们背后的资源和时机,那很可能会成为这个行业的’炮灰’。”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传统券商进场:加密行业的洗牌与博弈

一、降维打击:传统券商的”合规闪电战”

2025年5月,富途证券的一则公告划破加密行业的平静:其2500万用户可将比特币直接转入证券账户,与港美股资产自由切换。这个打通7433亿港元客户资产与加密市场的举动,揭示了传统券商进场的核心优势——合规账户体系的跨市场延伸。数据显示,富途上线加密交易功能后,首月新增用户中35%来自传统高净值群体,他们平均持仓0.3 BTC,是原生平台用户的7倍。

这种”降维打击”在三个维度同时展开:

  • 资金入口控制:Robinhood凭借零佣金模式,2024年加密交易量飙升259%至1430亿美元,相当于Coinbase零售交易量的67%。其秘诀在于将加密交易嵌入股票账户,用户无需额外KYC即可一键买入BTC,这种”无感转化”使传统投资者的加密入门门槛从3小时缩短至3分钟。
  • 机构服务包围:摩根士丹利为私人银行客户推出”数字资产全权委托账户”,最低起投额100万美元,包含比特币ETF、ETH质押和SOL生态基金的打包配置。这种”保姆式服务”精准击中机构痛点——高盛调查显示,83%的家族办公室因缺乏专业人才而推迟加密配置。
  • 政策套利窗口:国泰君安国际利用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多币种储备”条款,允许客户用离岸人民币直接购买加密资产,吸引东南亚资金通过其平台进行”曲线合规”配置,首季度跨境资金流入达42亿港元。

二、绝地反击:加密平台的并购求生

面对传统券商的攻势,加密原生平台掀起”并购狂潮”:Coinbase以29亿美元收购Deribit,创行业纪录;Kraken斥资15亿美元买下期货经纪商NinjaTrader;Bybit通过股权置换获得美股交易牌照。这种以资本换时间的策略,本质是对合规滞后的无奈补位——Coinbase的衍生品业务在收购后机构客户占比从12%跃升至28%,但整合成本使其Q1净利润同比下降94%。

并购背后是残酷的生存逻辑:

  • 牌照突围:Deribit的荷兰实体持有MiCA牌照,使Coinbase得以规避美国SEC的管辖权,将期权业务拓展至欧盟。这种”监管飞地”策略,反映出加密平台在本土合规无望下的曲线救国。
  • 客户交叉销售:NinjaTrader带来的12万期货交易者中,已有17%尝试了Kraken的加密合约,贡献1.2亿美元增量收入。但传统交易者的留存率仅31%,显示两类用户群体的行为差异难以弥合。
  • 技术互补:Bybit上线的美股交易功能,实际是通过收购团队获得的FIX协议接入能力,其延迟比传统券商高400ms,却仍吸引23万加密用户尝试股票交易,凸显场景融合的市场需求。

三、监管割据:分裂的全球战场

2025年7月,特朗普签署的《GENIUS法案》与香港《稳定币条例》形成监管割据:

  • 美国的”美债锚定”模式:要求稳定币100%对应短期国债,摩根大通借机联合Zelle发行银行间稳定币,目标是取代USDT在跨境支付中的地位。这种”监管背书+银行信用”的组合,对无牌照稳定币构成致命打击——法案通过后USDT市值单日蒸发120亿美元。
  • 香港的”离岸试验田”:允许稳定币采用多币种储备,中资券商如国泰君安国际借此率先实现”持牌炒币”。其独特的”双向兑换”机制:客户存入港元购买加密资产,平仓后自动兑换为人民币,规避外汇管制的同时享受加密波动收益,吸引37家东南亚家族办公室入驻。
  • 欧盟的”沙盒隔离”策略:MiCA法案将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严格隔离,要求券商单独设立加密子公司。这种”楚河汉界”式监管,导致欧洲传统券商进场速度落后美国同行11个月,但也避免了FTX式风险传导。

监管差异催生诡异的资本流动:美国机构资金通过加拿大ETF曲线配置加密资产,2025年Q1净流入达29亿美元;亚洲资金则借道香港进入离岸加密市场,国泰君安国际单月交易峰值突破87亿港元。这种”监管套利”反而加速了全球加密市场的碎片化。

四、洗牌真相:流动性幻象与估值博弈

传统券商进场的喧嚣背后,是冰冷的现实:2025年Q1加密市场总市值不升反降22.9%至2.7万亿美元,机构资金实际净流入仅143亿美元,远低于预期的千亿美元级规模。这种热政策、冷市场现象,揭示洗牌的本质不是资金的狂欢,而是估值体系的碰撞:

传统金融的估值逻辑遭遇加密资产时陷入混乱:

  • 风险定价冲突:高盛将比特币风险权重定为1250%,意味着每配置1美元BTC需对应12.5美元资本金,这种”垃圾债级”的风险评级,使机构配置比例难以突破1%。
  • 估值模型失效:摩根士丹利的DCF模型无法计算以太坊的网络价值,最终采用”用户数×单用户价值”的互联网估值法,给出的目标价较当前市价低43%,凸显传统机构对加密资产的认知隔阂。
  • 流动性错配:富途证券的币股互通账户中,89%的加密资产处于”买入持有”状态,日均换手率仅0.3%,远低于原生平台的2.7%。这种”沉睡流动性”无法形成有效价格发现,导致加密资产在传统金融体系内沦为”橱窗展品”。

加密原生平台的反击也暴露深层矛盾:Coinbase收购Deribit后,机构期权交易量虽增长300%,但做市商仍以Jump、Jane Street等传统量化巨头为主,加密本土做市商因资本金不足被边缘化。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并购,折射出加密行业在高端金融服务领域的空心化。

五、终局推演:RWA主导的竞合时代

当传统券商与加密平台在衍生品、交易通道激烈厮杀时,RWA(现实世界资产)领域正悄然形成新的权力格局:

  • 传统券商的”资产证券化2.0″:BlackRock将5.22亿美元国债基金token化,通过以太坊智能合约实现实时结算,交易效率较传统系统提升80%。这种”链上国债”吸引19家保险公司配置,成为传统资产上链的标杆案例。
  • 加密平台的”DeFi改造”:MakerDAO将USDS抵押品扩展至token化房地产,通过Chainlink预言机实时获取租金数据。其创新的”超额租金分成”机制:借款人除偿还本息外,需将30%租金收益分配给DAI持有者,使稳定币收益率从2%提升至5.7%,吸引传统固定收益投资者入场。

RWA的融合最终可能催生”新物种”:高盛正在测试的”智能国债”,将传统债券的定期付息改为链上自动执行,当CPI超过3%时自动提高票息率。这种”可编程金融”模糊了传统与加密的界限,也预示着行业洗牌的终极方向——不是谁颠覆谁,而是二者在代码层面的基因重组。

数据来源:富途证券2025年Q1财报、高盛《机构加密配置报告》、香港证监会虚拟资产牌照公示、Coinbase并购Deribit公告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Solana ETF申请进展与市场影响分析:一场监管与资本的双向驯化

当加拿大的阳光照进美国的监管阴霾

2025年4月16日清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马克·陈盯着屏幕上闪烁的代码”SOLX”,手指悬在买入键上迟迟未动。就在10分钟前,加拿大首个Solana ETF刚开盘就因托管系统延迟导致净值计算错误,价格瞬间偏离 NAV 达12%。”我们花了三个月说服合规部门,却差点栽在银行的IT系统上。”事后CI Global资管总监珍妮弗·西诺波利苦笑说。这场惊险的上市首日,恰似Solana ETF在全球监管版图中的缩影——在加拿大的开放与美国的审慎之间,加密资产正在经历艰难的”合规驯化”。

与此同时,华盛顿SEC总部的会议室里,工作人员正逐字审阅Fidelity提交的第7版Solana ETF申请文件。这份长达317页的修订稿中,用荧光笔标出的”实物赎回流程“章节已修改19次。据知情人士透露,SEC官员特别关注Coinbase Custody的冷钱包多签机制,甚至要求提供”极端情况下私钥恢复的视频演示”。这种近乎苛刻的细节审查,与加拿大”先试点再规范”的 approach 形成鲜明对比。

监管拉锯战中的12个回合

第3回合:质押收益的定性之争

2025年6月,Canary Capital的申请文件首次披露将70% SOL持仓委托Marinade质押,预期年化收益3.2%。SEC在反馈中尖锐提问:”这是否构成《投资公司法》第3(a)(1)(A)条所述的’证券’?”资管团队连夜修改措辞,将”收益”改为”额外代币分配”,并加入”非承诺性”免责声明——这种语义游戏揭示了监管套利的微妙艺术。

第8回合:价格数据源的可信度

SEC要求至少引用三家交易所的价格数据,且需证明”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超过40%”。这直接否定了最初仅用Coinbase数据的方案,迫使团队加入Kraken和Bitfinex的喂价机制。某做市商透露:”我们不得不建立专门的API接口,每15秒同步一次价格,每月成本增加12万美元。”

第12回合:紧急赎回的压力测试

最棘手的争议围绕”极端行情下的流动性管理”展开。SEC要求模拟”单日30%跌幅时的赎回应对”,资管公司最终同意设立5%的熔断机制,并承诺”动用自有资金承接赎回”。这种让步虽增加风险敞口,但为获批扫清了关键障碍。

机构入场的隐秘逻辑

“我们其实不在乎ETF本身,在乎的是它背后的监管背书。”某养老金计划投资组合经理坦言。这种心态解释了为何REX-Osprey Sol+Staking ETF能在两个月内吸引2.1亿美元——并非因为Solana的技术优势,而是机构需要一个”合规借口”来回应客户的加密需求。

灰度Solana信托的持仓变化更具深意。从6月到8月,持仓超过1万枚的地址减少17个,而持仓10-100万枚的地址增加5个,显示筹码正在向大型机构集中。”这与2024年以太坊ETF获批前的 patterns 高度相似。”链上分析师威尔·康纳指出。但他同时警告,当前14亿美元的未平仓合约中,有37%将在10月到期,可能引发”ETF预期兑现”的抛压。

市场分化在细节中显现:某家族办公室配置了加拿大SOLX ETF,但明确要求”在SEC decision当天必须平仓”;而对冲基金Citadel则通过场外期权构建”SEC延迟批准”的套利组合。这种机构行为的差异,折射出Solana ETF作为”监管温度计”的特殊角色。

监管套利的灰色地带

“我们在开曼注册了一家公司,通过它购买加拿大ETF,再把收益拆回美国——完美绕开SEC。”某跨境资管顾问的方案揭示了监管套利的现实。这种操作的规模难以统计,但多伦多证交所数据显示,SOLX ETF中”非加拿大籍”持有人占比已达41%。

更隐蔽的博弈发生在质押收益的税务处理层面。美国国税局尚未明确Staking Rewards的应税时点,而加拿大允许将其作为”资本增值”递延纳税。这种差异导致某大学捐赠基金将20%的Solana敞口转移至温哥华子公司——监管差异正在重塑资本流动的地理格局。

未被讲述的风险故事

某做市商的风险报告揭示了被忽视的细节:”Solana网络在107,000 TPS压力测试中,区块确认延迟达23秒”——这可能导致ETF净值计算出现偏差。更严峻的是,SEC最新指导意见要求披露”区块链分叉风险”,而Solana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链分裂,这迫使资管公司加入”自动赎回触发条款”。

这些隐藏在文件附录中的风险提示,与市场99.7%的乐观预期形成诡异对比。正如某合规律师的感叹:”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基于’监管不会变’假设的金融产品,但这个假设本身就很危险。”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特朗普数字金融新政:打破监管枷锁,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引言:一场监管革命的到来

2025年1月23日,特朗普总统在白宫签署了一份改变美国数字金融命运的行政命令——《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技术领域的领导力》。这份文件不仅彻底颠覆了前任政府的监管思路,更标志着美国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监管上的180度大转弯。

想象一下:就在一年前,美国证监会(SEC)还在对加密货币公司展开大规模诉讼,银行因”声誉风险”纷纷拒绝为加密企业提供服务。而现在,政府不仅敞开怀抱欢迎加密创新,甚至要建立国家加密货币储备,这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场变革背后,是加密行业近1.3亿美元的政治献金,以及4600万加密货币持有者的选票力量。当政策风向转变,市场立刻给出了积极回应: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区块链初创企业获得的风投就飙升至48亿美元,同比增长70%。

从打压到拥抱:美国加密政策的戏剧性转变

政策大转弯的背后推手

特朗普政府的加密新政绝非偶然。2024年大选期间,加密行业成为政治献金的主力军,超过1.3亿美元流入支持加密友好政策的候选人阵营。更重要的是,全美4600万加密货币持有者(占总人口的13.74%)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选民群体。

“我们基本上是在宣布政府的政策,让美国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之都,并在人工智能领域主导和领导世界。我们将为国家赚很多钱。”特朗普的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顾问David Sacks这番话,道出了新政的核心目标。

具体政策如何落地?

新政策通过”立法-行政-监管”三条路径同步推进:

立法层面:国会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简称《天才法案》),首次为稳定币建立联邦监管框架。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1:1储备美元或美国国债,每月公开储备情况,这为USDC、USDT等稳定币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路径。

行政层面: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成立”数字资产市场总统工作组”,由David Sacks牵头,财长、SEC主席等10余个部门负责人参与,负责制定全面监管框架。

监管层面:SEC撤销了对Coinbase等加密企业的诉讼,新任代理主席马克·乌耶达成立专门小组重新评估数字资产监管方式。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更是直接取消了银行从事加密资产活动的”事先批准要求”,为银行参与加密业务松绑。

全球数字金融争霸:美国的独特战略

为什么美国要禁止央行数字货币?

特朗普政府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研发。行政命令明确要求:”任何政府机构若正在进行与在美国境内建立CBDC有关的计划或举措,应立即终止。”

这背后有两个核心原因:

  1. 隐私担忧:特朗普认为CBDC会成为”政府监控工具”,能够实时追踪所有个人交易,侵犯公民隐私。民调显示,仅16%的美国人支持CBDC,78%表示”不太可能使用”。
  2. 市场现实:美元稳定币已经占据全球95%的稳定币市场份额,形成了成熟的生态系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直言:”为什么要另起炉灶搞CBDC,我们已经通过私营部门赢得了数字货币战争?”

稳定币:美元霸权的新武器

美国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全力支持私营部门发行美元稳定币,将其作为延续美元霸权的新工具。

目前,全球流通中的稳定币价值已达2500亿美元,其中95%以上锚定美元。Circle公司发行的USDC不仅覆盖190个国家,还成为跨境贸易的新宠。美国银行、PayPal等传统金融巨头也纷纷宣布推出自己的稳定币。

欧洲央行对此忧心忡忡,高级官员警告:”如果美元稳定币继续渗透欧元区支付系统,可能导致’数字美元化’,削弱我们的货币政策主权。”

政策实施后:市场反应与实际影响

美国国内市场的变化

政策松绑后,美国加密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 风险投资激增: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风投在区块链及加密初创企业上的投资达48亿美元,同比增长70%。
  • 机构大举入场:富达投资、贝莱德等资管巨头推出加密货币相关基金;83%的机构投资者表示将在年内增加数字资产配置。
  • 企业积极响应:Coinbase宣布重启美国市场扩张计划,拟招聘1000名新员工;美国银行设立专门的数字资产部门,提供加密货币托管服务。

但风险依然存在。国际清算银行指出稳定币存在三大隐患:没有央行背书、非法使用防范不足、资金灵活性受限。2025年初比特币价格从11万美元跌至8万美元的波动,也显示这个市场依然脆弱。

对全球金融格局的冲击

美元稳定币正在重塑全球支付体系:

  • 新兴市场”美元化”加速:在阿根廷,加密货币交易量中稳定币占比高达72%,当地居民用USDT规避本币贬值风险。
  • 跨境支付变革:跨国企业开始用USDC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结算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分钟,成本降低80%。
  • 货币主权挑战:小国央行抱怨,美元稳定币的普及正在削弱它们的货币主权,却无力反抗。

美国财政部长乐观预测,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将达到3.7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当前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

未来挑战与全球博弈

美国政策面临的阻力

尽管新政开局顺利,但挑战依然存在:

  • 国内政治分歧:民主党批评《天才法案》削弱了消费者保护,在参议院通过面临困难。
  • 监管协调难题:SEC和CFTC对数字资产的”证券”与”商品”分类仍有争议,可能导致监管重叠或空白。
  • 技术风险:国家数字资产储备的管理面临私钥安全、价格波动对冲等实际问题,缺乏成熟经验。

全球数字金融”阵营化”

全球数字金融发展正呈现”阵营化”趋势:

美元稳定币阵营:以美国为核心,日本、新加坡等盟友跟随,依托私营企业力量和市场机制扩张。

CBDC阵营:中国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欧盟加速数字欧元研发,注重央行主导和主权控制。

这种分化不仅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金融话语权的争夺。美国通过IMF等国际组织推广其监管标准,中国则通过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数字人民币结合,探索另一条路径。

结语:数字金融2.0时代的来临

特朗普政府的数字金融新政,本质上是一场豪赌:放弃政府主导的CBDC,全力押注私营部门创新,试图通过市场力量延续美元霸权。

短期内,这一策略似乎奏效:美国加密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稳定币版图持续扩张。但长期来看,监管协调、国际竞争、技术伦理等挑战依然存在。

无论如何,数字金融2.0时代已经到来。这场变革不仅关乎金融创新,更是国家竞争力的较量。对中国而言,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找到平衡点,既保持金融稳定,又抓住创新机遇,将是未来几年的重要课题。

正如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报告所指出的:”全球数字金融治理需要基于多元共治原则,平衡创新与风险,避免阵营对抗,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光哥数币】财政部答复数字资产交易建议:政策解读与多方反应

北京,8月31日 — 财政部近日在官网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204号建议的答复》,就全国人大代表夏华提出的”支持数字资产交易”建议给出明确回应。这份7月9日签发的文件,将焦点放在了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试点和数据资产管理规范两大领域,对市场关注的加密货币交易未作提及,体现出监管层”审慎试点、分类推进”的思路。

文化数字资产:从试点探索到标准落地

“以前我们的非遗纹样授权全靠线下签合同,现在通过长三角试点平台,3天就能完成确权交易,效率提高太多了。”从事苗族银饰纹样IP运营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财政部答复显示,2024年11月启动的长三角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试点已运行近一年,累计完成120余笔交易,涉及非遗纹样、数字艺术品等品类,交易额突破3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试点中形成的交易规则正通过两项国家标准固化:《文化数字资产价值评估指南》和《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实施指南》目前已进入技术审查阶段,有望今年底正式发布。”标准将解决三个核心问题:怎么评估IP价值?交易流程怎么走?数据怎么上链存证?”该负责人解释,试点数据显示标准化交易可使文化数字资产流动性提升40%,评估效率提高60%。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数字资产并非加密货币。”我们严格限定在文化领域,且必须锚定实体IP,比如一幅数字画作背后要有对应的实体非遗作品。”参与试点设计的上海文交所总经理彭涛强调,这与纯粹的虚拟货币有本质区别。

数据资产入表:给870亿”数字金矿”发”身份证”

“数据能当钱花了!”浙江一家智能制造企业财务总监李会计最近刚完成公司客户行为数据的入账工作。财政部今年初实施的《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让企业数据资源正式成为可入表的”资产”。答复披露,目前已有水利部、中科院等7个中央部门,中国移动、中国电子等6家央企,以及北京、河北等16个地方财政部门开展数据资产全流程管理试点,累计入表数据资产规模达870亿元。

“以前数据是看不见的资源,现在通过会计处理变成了’明明白白的资产’。”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张国春介绍,协会已培育53家具备数据资产评估资质的机构,开发出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三套评估模型。以某电商平台用户画像数据为例,用收益法评估价值1.2亿元,企业以此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3000万元。

但在实操中仍有难点。”数据权属怎么分?收益怎么算?这些问题还在探索。”参与试点的某央企数据负责人坦言,目前试点企业普遍采用”数据持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模式,”我们把客户数据使用权授权给子公司,每年收取授权费,这部分收入已经占净利润的8%”。

政策冷热不均:加密货币仍被排除在外

夏华代表在今年两会建议中曾提出”支持数字资产交易场所建设”,但财政部答复对此未作回应,仅强调”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这种审慎态度与香港形成鲜明对比——香港证监会本月刚修订规则,允许持牌交易所接入全球加密货币流动性。

“内地和香港的监管逻辑不一样。”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杨东教授分析,”财政部选择从文化和数据资产切入,这些领域有明确的实体经济属性,风险可控。而加密货币交易涉及跨境资本流动等复杂问题,短期内难有突破。”

一线从业者已感受到这种政策温差。某支付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香港申请稳定币发行牌照,”内地客户对数字资产需求很旺盛,但只能先在香港试点,再看政策风向”。

市场反应:文化IP与数据服务商率先受益

政策东风下,市场已闻风而动。上海数据交易所8月新增”文化数字资产交易专区”,首月上线20个IP项目,包括非遗纹样、数字艺术品等,交易额达4200万元。腾讯云、蚂蚁数科等科技公司迅速推出”IP上链服务包”,集成确权、评估、交易接口,帮助中小文化企业接入试点。

“我们的苗族银饰纹样数据库以前没人问津,现在通过交易平台接到3笔授权,收入280万元。”王女士的经历印证了政策红利。但她也有新的期待:”希望标准快点出台,现在不同试点的评估方法不一样,跨区域交易还是不方便。”

财政部在答复中承诺,下一步将制定《数据资产交易管理办法》,推动试点经验全国推广。对市场关注的数字资产税收、跨境流动等问题,文件则用”稳步探索”一笔带过,留下了政策想象空间。

(本文信息综合自财政部官网文件、公开报道,观点不代表本网站Coing.news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