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稳定币的”香港定位”
2025年8月1日,《稳定币条例》在香港正式生效。财政司副司长陈浩濂在生效仪式上明确表示:”稳定币不是投机工具,而是金融基础设施。我们的监管框架既要防范风险,更要让香港成为全球稳定币创新的试验田。”这一表态标志着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稳定币治理提供了”香港方案”。
本文基于陈浩濂2025年的公开演讲、政策文件及媒体采访,系统梳理其对稳定币的核心观点,解析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设计逻辑与应用前景。
一、监管框架:风险为本的”三维防护网”
立法定位与原则
陈浩濂反复强调,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核心是”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原则。在2025年未来稳定币峰会上,他解释道:”无论是传统支付还是稳定币支付,只要风险相同,监管标准就应一致。这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创新划定安全边界。”
《稳定币条例》的三大支柱包括:
- 储备资产管理:发行商需维持100%流动资产储备,其中70%为高流动性资产(如国债、央行存款),且需每季度通过第三方审计。陈浩濂表示这是”防止算法稳定币式崩盘的关键防线”。
- 客户资产保护:要求发行商将客户资产与自有资产严格隔离,并存放在香港持牌银行。”即使发行商破产,客户资产也能100%追回,这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 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实施”风险为本”的客户尽职调查,对大额交易(超过10万港元)实施实时监控。引用2025年初某稳定币被用于洗钱的案例,陈浩濂强调”监管沙盒外的稳定币将面临零容忍执法”。
牌照制度与过渡期安排
香港采用分级牌照制度,根据稳定币规模和影响范围分为”全面牌照”和”有限牌照”:
- 全面牌照:适用于流通量超过10亿港元的稳定币,需满足最严格的储备和合规要求。陈浩濂透露目前已有3家机构提交申请,包括一家国际支付巨头。
- 有限牌照:针对流通量较小的稳定币,允许在指定场景(如跨境贸易)使用。京东集团通过该牌照在沙盒中测试”多终端支付方案”。
过渡期安排体现灵活性:现有稳定币发行商可在条例生效后12个月内完成整改,期间需每月向金管局提交储备证明。陈浩濂表示这是”给予行业足够调整空间,避免监管冲击市场”。
二、应用前景:从支付工具到资产代币化
跨境支付革命
在2025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陈浩濂详细阐述了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前景:”传统跨境支付平均耗时3天,手续费高达3-5%,而稳定币结算可将时间缩短至分钟级,成本降低至0.5%以下。”
他特别提到与东南亚的试点项目:”我们正与泰国、马来西亚监管机构合作,测试稳定币在中小企业跨境贸易中的应用。初步数据显示,结算效率提升70%,坏账率下降50%。”这一项目采用”港元稳定币+本地货币兑换”模式,避免了单一货币波动风险。
数字资产生态的”胶水”
陈浩濂将稳定币定位为数字资产生态的”关键基础设施”:”没有稳定币,Web3就像没有货币的经济体。它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桥梁。”
具体应用包括:
- 资产代币化:支持房地产、股票等”现实世界资产(RWA)”通过稳定币定价和结算。香港政府2024年发行的8亿港元代币化绿色债券,就是通过稳定币完成认购和付息,效率提升30%。
- DeFi创新:鼓励稳定币在去中心化金融中的合规应用,如借贷、流动性挖矿。陈浩濂透露金管局正研究”DeFi平台监管沙盒”,允许在可控环境中测试稳定币应用。
- 可编程支付:支持企业利用稳定币的智能合约功能实现自动化支付,如供应链金融中的”货到付款”自动执行。某香港物流公司试点数据显示,这一模式将对账时间从3天缩短至2小时。
与数字港元的互补关系
陈浩濂明确区分了稳定币与数字港元的定位:”稳定币侧重商业应用,数字港元聚焦公共支付,两者相辅相成。”他举例说明:”超市购物可用数字港元,而国际贸易结算可用稳定币,市民可根据场景选择最适合的工具。”
协同机制包括:
- 互通兑换:计划建立数字港元与稳定币的”1:1兑换通道”,确保价值稳定和流通便利。
- 跨境结算:探索数字人民币与香港稳定币的跨境结算机制,支持大湾区内企业”一键支付”。陈浩濂表示这”不仅便利贸易,更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风险防控与国际合作
防范系统性风险
针对稳定币可能引发的金融稳定风险,陈浩濂提出多层次防控体系:
- 储备资产质量管控:严格限定储备资产种类,禁止投资高风险资产(如 corporate bonds with ratings below AA-)。”我们不允许稳定币发行商为追求高收益而牺牲安全性。”
- 大额交易监控:对超过1亿港元的稳定币转账实施”事前审批”,防止”闪崩”式抛售。陈浩濂解释:”这不是限制流动性,而是防范市场操纵。”
- 压力测试:要求发行商每季度进行”极端场景测试”,如储备资产价格暴跌30%或遭遇大规模赎回(单日赎回量达流通量的20%)。测试结果需向金管局报备。
国际监管协作
香港积极推动稳定币的国际监管协作,陈浩濂将其概括为”规则互认、信息共享、联合执法”三大原则:
- 规则互认:与新加坡、英国等签署”监管互认协议”,允许符合标准的稳定币在参与方辖区内自由流动。”这避免了企业重复合规,降低全球运营成本。”
- 信息共享:建立稳定币发行商”负面清单”,对违规机构实施跨境联合惩戒。陈浩濂透露已与20个司法管辖区建立信息交换机制。
- 标准制定:参与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稳定币标准制定,推动”全球最低监管标准”。”香港经验表明,严格监管反而能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
四、行业支持与未来展望
监管沙盒与创新激励
香港稳定币监管沙盒成为创新”孵化器”,陈浩濂介绍:”沙盒内允许测试前沿应用,如可编程稳定币、AI驱动的动态储备管理等,但必须有明确的风险控制措施。”
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 京东集团:测试”多终端稳定币支付”,支持手机、手表、NFC卡等设备,用户体验评分达4.8/5分。
- 某国际银行:试点”稳定币+数字身份”跨境汇款,KYC流程从3天缩短至10分钟。
- Web3初创公司:开发”稳定币订阅支付”,支持创作者自动收取内容服务费,坏账率降至0.3%。
税收优惠与人才吸引
为吸引全球稳定币企业落户,香港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
- 税收减免:持牌稳定币发行商首三年利得税减半(从16.5%降至8.25%),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可额外扣除。
- 人才计划:为稳定币领域的国际人才提供”优才计划”快速通道,其子女可入读香港国际学校。
- 基础设施支持:数码港提供”稳定币技术实验室”,配备高性能区块链节点和安全测试工具,入驻企业可享受租金减免。
未来展望:成为全球稳定币枢纽
陈浩濂对香港稳定币发展的愿景是”成为全球稳定币枢纽”:”我们不仅要吸引国际稳定币来港发行,更要培育本土创新企业,输出香港标准。”
下一步工作计划包括:
- 扩大应用场景:推动稳定币在政府服务中的应用,如缴纳税款、支付水电费。”明年市民有望用稳定币缴纳差饷,体验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 深化大湾区合作:与广东省共建”稳定币跨境贸易平台”,支持大湾区企业用稳定币结算,”实现’一个钱包、跨境通用'”。
- 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合作:与中国人民银行探讨数字人民币与香港稳定币的”双币结算”模式,降低跨境贸易汇率风险。
结语:负责任的创新推动者
在2025年未来稳定币峰会的闭幕演讲中,陈浩濂总结道:”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赋能——赋能企业创新,赋能金融普惠,赋能香港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他强调:”创新与风险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智慧监管实现平衡。香港的实践表明,严格监管反而能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资金流入。”随着《稳定币条例》的实施和更多机构的加入,香港正稳步迈向”全球稳定币枢纽”的目标,为国际稳定币治理提供”香港方案”。
Coing.news•光哥数币•中国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讲述者


